【功能主治】
溫中,燥濕,殺蟲,止痛。治心腹冷痛,寒飲,洩瀉,冷痢,濕痺,赤白帶下,齒痛。
1《藥性論》:治冷痺腰腳軟弱,通身刺痛,腸風痔疾,殺腸中三蟲,去虛冷。
2《千金·食治》:止痛下氣,除咳逆,去五臟中寒冷,溫中,諸冷實不消。
3《唐本草》:功用與吳茱萸同,少為劣耳,療水氣用之乃佳。
4《食療本草》:主心腹冷氣痛,中惡,除飲逆,又齒痛酒煎含之。
5《本草拾遺》:治惡血毒,起陽,殺牙齒蟲痛。
6《綱目》:治冷痢帶下,暖胃燥濕。
7《重慶堂隨筆》:少食能疏風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本經逢原》:食茱萸與吳茱萸性味相類,功用彷彿,而《本經》之文,向來錯簡在山茱萸條內。詳其主心下寒熱,即孟詵治心腹冷痛之謂;溫中,逐寒濕痺,即中惡,去臟腑冷之謂……。雖常食之品,辛香助陽,能辟濁陰之滯。已上主治,豈山茱萸能之乎?其治帶下冷痢,暖胃燥濕,水氣浮腫用之,功同吳茱萸而力少遜。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