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消食化積;解毒消腫;活血止痛。主治風濕痺痛;食積腹脹;小兒疳積;腹瀉;痢疾;中暑;黃疸;肝炎;肝脾腫大;咳嗽;瘰疬;腸癰;無名腫毒;腳濕腫爛;燙火傷;濕疹;皮炎;跌打損傷;蛇蛟蠍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大劑30-60;或浸酒。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
1.汪連仕《採藥書》:治風痛腸癰,跌打損傷,流注風火蟲毒,散郁氣。洗疝,合紫蘇煎湯。
2.《李氏草秘》:煎洗腿足諸風,寒濕痛,拘攣不能轉舒。
3.《生草藥性備要》:其頭治新內傷,煲肉食,補虛益腎,除火補血;洗瘡止痛,消熱散毒。其葉擂米加糖食,止痢。
4.《本草綱目拾遺》:中暑者以根、葉作粉食之。虛損者雜豬胃煎服。治瘰疬用根煎酒,未破者消,已潰者斂。
5.《本草求原》:理腳濕腫爛,蛇傷,同米擂食並敷。
6.《植物名實圖考》:為洗藥、解毒,去風,清熱,散寒。敷無名腫毒,並補筋骨。
7.《草木便方》:補虛勞,調理脾胃元氣,治病後虛腫、耳鳴。
8.四川中藥志》:治失眠,久咳。
9.《重慶草藥》:健脾除濕,益氣補虛。常用於小兒瘦弱,脾弱氣虛,食積疳積,及成人氣虛浮腫,臌脹,耳鳴,腹瀉,遺尿,婦女虛弱白帶,干病。並虛弱勞傷,虛痢,癢子瘰疬之由於氣虛不愈者。
10.《上海常用中草藥》:祛風,活血,止痛,消腫。治風濕酸痛,跌打損傷,肝脾腫大,無名腫毒。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