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石膏功效釋義

石膏為《本經》中品。原文:味辛微寒。主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舌焦,不得息,腹中堅痛,除邪鬼,產乳,金創。

石膏為硫酸鹽類礦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鈣(CaSO4·2H2O),即為生石膏,生石膏所含的水加熱後丟失而成鍛石膏。

原文雲其辛而微寒,而現在大多認為辛甘大寒。簡言之,其差別在於「微寒」與「大寒」,就四氣的性質而言,沒有差別,但在程度上差別很大。

認為,之所以認為石膏性大寒,與石膏的臨床用量有很大的關係,藥典規定,石膏的常規劑量為15~60克,臨床一般用量在30克以上。即使石膏性微寒,用如此大的劑量,其清熱之力一定增強,故雲其「大寒」,之所以產生「微寒」與「大寒」認識上的差別,就在於用量的大小不同。量少清熱力弱,故呈現微寒之性,量大清熱力強,即為大寒之性。

與植物類藥材相比而言,石膏的成分可謂最單純不過了。藥理研究表明石膏的清熱機理可能與所含的Ca2+有關,不過CaSO4是難溶於水的化合物。就此而論,在500ml水中10克的石膏與100克的石膏其濃度均處於飽和狀態,理論上講,其清熱力是相同的。然而,中醫臨床表明,100克石膏的清熱力遠遠勝於10克石膏的清熱力。所以,對於石膏的清熱機理,現代藥理還沒有徹底研究清楚。

石膏清熱的代表方是白虎湯,方中石膏配伍了粳米,姜宗瑞先生從石膏與粳米的配伍角度較好地闡釋了石膏的清熱機理。他在《經方雜談》中說:20世紀90年代,農村仍飲用淺井水,味苦澀。因水中多含鈣鎂等礦物質,燒水的鋁壺數月便結一層厚厚的「水銹」。一次,燒水的壺漏了,只能用做飯的鋁鍋燒水,半月的時間,鍋內也結了一層「水銹」,後購得了新壺,再次用燒水的鍋煮稀飯,不料飯熟之後,「水銹」全都混入飯中。因悟谷米(做飯用小米,白虎湯用粳米,同類)可使「水銹」溶解。由此想到了白虎湯中石膏主要成分為硫酸鈣,微溶於水,若不用粳米湯煎藥,石膏難以被吸收利用。所以粳米不僅可以護胃、養胃,還有促進石膏吸收利用的作用,是白虎湯中不可缺少的一味。

臨床應用石膏時並非必須配伍粳米,也可以配伍其他的藥物,有不少中醫在應用白虎湯時以山藥代粳米,能夠達到同樣的清熱效果,是不是粳米、山藥所含的澱粉使石膏的溶解度增加?當然,中藥的成分是多樣的,只要進行了配伍,石膏的溶解度就有可能增加。所以,單味藥物的研究與復方的研究是不同的。復方的研究非常複雜,這是由其成分的多樣性決定的。

凡外感病症均出現「寒熱」,因石膏性寒,主治熱證,所以「寒熱」是一個偏義詞,即熱也。石膏主治外感之邪入裡化熱所致諸證,這種病證可以是邪熱充斥氣分而表現為氣分實熱證,症見大熱、大汗、大渴(如口渴、口乾舌焦等)、脈洪大,此時宜配伍知母、炙甘草、粳米,即《傷寒論》之白虎湯;也可以是溫熱之邪即溫病(相當於傳染病)侵襲人體,從氣分傳變至血分,而表現為氣血兩燔,症見神昏譫語、肌膚發斑等,宜與清熱涼血之地黃、玄參等配伍,如《溫病條辨》之化斑湯。若溫熱邪氣深入心包,熱蒙心竅,則見神昏譫語等,原文中的驚、邪鬼等均屬此種情況。

《本經》言石膏「主中風」,近人少用。蓋石膏質重則能入裡,味辛則能發散,兩擅內外之能,性寒則能清熱,「而為陽明胃府之涼劑宣劑也」(張隱庵)。風為陽邪,在太陽則惡寒發熱,然必審其無汗、煩躁而喘者,方可以石膏配麻黃發越在內鬱熱,達肌表而出;在陽明則發熱而微惡寒,然必審其口乾舌焦、大渴而自汗者,可與石膏配知母辛寒清熱除煩,以折陽明炎炎之勢。

首先,《金匱要略》之風引湯,方中重用諸石重鎮之品,其中石膏專清風化之熱,合他藥共奏下熱清熱、重鎮熄風之功以除熱癱癇;《千金要方》也有「凡中風人多熱」的認識,雖未予詳論,但已用石膏等「冷藥」治之。至金元時期,劉河間指出:「凡我風病多因熱甚,而風燥者為其兼化,以熱為其主也」。治療上,提出防風通聖散一類方劑。日人矢數道明等所著《漢方辨證治療學》曰:「此方(指防風通聖散)對肥胖、面赤、頭暈眼花及便秘傾向,半身不遂有效。」其次,《古今錄驗》之小續命湯「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由麻黃、桂枝、當歸、人參、石膏、乾薑、甘草各三兩,川芎一兩,杏仁四十枚組成。現代臨床多用本方治療腦血管溢外、多發性神經炎等疾病表現為四肢不收者。再次,《醫學發明》載大秦艽湯(秦艽、石膏各二兩,當歸、白芍、川芎、生地、熟地、白朮、茯苓、甘草、黃芩、防風、羌活、獨活、白芷各一兩,細辛五錢,每服一兩)治中風手足不能運掉,舌強不能言語,風邪散風,不拘一經者。此處的「手足不能運掉,舌強不能言語」即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腦血管意外。以上說明,石膏「主中風」的作用不容忽視。臨診上要掌握石膏的特性及其適應證並作配伍,就能收效。

心下是一個部位,大多為胃的病變,石膏所具有的特性均表現為沉降,首先,本品為礦物質重,其次性大寒而沉降,故能降炎上之火,如胃火上炎,即為「心下逆氣」,石膏是清胃熱的常用藥物,若見胃火上炎之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等,可與黃連、升麻等同用。石膏也是擅長清肺熱的常用藥,若見咳逆氣急(喘、不得息),身熱不解,有汗或無汗,甚則鼻煽,口渴,舌苔薄白或黃,脈浮而數等邪熱壅肺證,可配伍宣肺平喘之麻黃,如《傷寒論》麻杏甘石湯。

腹痛多為寒阻所致,故小柴胡湯方後注云:「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葯三兩。」然邪熱阻滯,亦可導致腹痛。清代名醫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有明確的記載:「《神農本草經》謂石膏能治腹痛,誠有效驗。……蓋此等證,大抵皆由外感伏邪竄入奇經,久而生熱。其熱無由宣散,遂郁而作疼。醫者為其腹疼,不敢投以涼藥,甚或以熱治熱,是以益治益劇。然證之涼熱,脈自有分,即病患細心體驗,亦必自覺。臨證者盡心詢問考究,自能得其實際也。」故胡希恕認為:「(石膏)主要用其除熱,其適應證為口舌乾燥、紅腫熱痛、肌腹攣縮堅痛、心煩汗出等證,是宗於《神農本草經》。」

產乳,是指石膏可用於產後熱病,張錫純即持這種觀點:「蓋言其性不甚寒涼,可用於產後也。乃後世注《神農本草經》者,不知產乳之乳字原作生字解,而竟謂石膏能治婦人無乳,支離殊甚。要知產後無外感之熱,石膏原不可用。若確有外感實熱,他涼藥或在所忌,而獨不忌石膏,以石膏之性非大寒,乃微寒也。是以漢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中有竹皮大丸,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中有石膏。夫乳中者,生子之時也,其煩亂嘔逆必有外感之實熱也,此實通《神農本草經》石膏主產乳之義以立方也。」他還說:「從來產後之證,最忌寒涼。而果系產後溫病,心中燥熱,舌苔黃濃,脈象洪實,寒涼亦在所不忌。然所用寒涼之藥,須審慎斟酌,不可漫然相投也。愚治產後溫證之輕者,其熱雖入陽明之腑,而脈象不甚洪實,恆重用玄參一兩,或至二兩,輒能應手奏效。若系劇者,必用白虎加人參湯方能退熱。然用時須以生山藥代粳米,玄參代知母,方為穩妥。醫方篇中白虎加人參以山藥代粳米湯下附有驗案可參觀。蓋以石膏、玄參,《神農本草經》皆明言其治產乳,至知母條下則未嘗言之,不敢師心自用也。」同時附病案以證之。

金創,即刀劍所致的外傷,又名金瘡,石膏在鍛用時能夠收斂生肌,止血,故可用於外傷出血、水火燙傷等。《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治諸金刃所傷,血出不止:石膏、檳榔、黃連(去須)各一兩,黃柏半兩。上為細末,隨多少摻敷瘡上,血定,便入水不妨。《肘後方》治「湯火爛傷,石膏搗末以敷之」。清末醫家張錫純進一步明確了石膏治療金瘡是取其止血作用,他說:「《本經》謂石膏治金瘡,是外用以止其血也。愚嘗用鍛石膏細末,敷金瘡出血甚效。蓋多年壁上石灰善止金瘡出血,石膏經鍛與石灰相近,益見鍛石膏之不可內服也。」

石膏有生用、鍛用兩種用法,一般認為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時宜生用,而收斂生肌時宜鍛用。

總之,石膏寒涼之性顯著,清熱之力較強,臨床應用本品時,凡熱性病症見脈洪數滑大而有力、唇紅而干或舌干唇焦、舌質紅、口渴欲飲、飲不解渴或汗出而渴等,放膽用之必效。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