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酸苦,涼,有毒。
1《唐本草》:"味酸,性平,無毒。"
2《本草再新》:"味苦,性寒,有毒。"
3《四川中藥志》:"性涼,味淡,無毒。"
【歸經】《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經。"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止血,利濕,消腫。治吐血,鼻衄,血痢,肝炎,瘧疾,熱淋,痔瘡,濕疹,癰毒,疔瘡,湯火灼傷。
1《唐本草》:"主口中干痛,水谷血痢,止血。"
2《本草圖經》:"行女子經絡。"
3《綱目》:"大腸下血,燒灰,水服一錢,又塗諸瘡不斂。"
4《本草再新》:"治百毒,療火瘡,消腫殺蟲。"
5《分類草藥性》:"治一切痔瘡腫痛出血,煎水熏洗。"
6《科學的民間藥草》:"通便。"
7《河北藥材》:"治水臌。"
8《泉州本草》:"清熱,解毒,利小便。"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搗汁或入丸劑。外用:搗敷、煎水熏洗或燒存性研末調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