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藥發展史

中成藥的應用在我國已有悠久歷史。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發現的公元前3世紀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部方書,書中現存醫方為283首,其中收載了丸、散等古老的成藥劑型。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著作,書中不僅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概念,而且還記載了13首方劑,其中有9種是成藥,包括了丸、散、膏、丹、藥酒等劑型,說明中成藥的應用已經比較普遍。

東漢末年,著名醫家張仲景編撰《傷寒雜病論》,收載成藥60餘種,所用劑型有丸劑、散劑、酒劑、洗劑、浴劑、熏劑、滴耳劑、灌鼻劑、軟膏劑、肛門栓劑、陰道栓劑等10餘種,說明中成藥的發展已初具規模。

唐代孫思邈集唐以前醫方5300首,撰寫成《備急千金要方》。王燾著《外台秘要》載方6000餘首。兩部書中都收載了治療內、外、婦、兒、五官等科疾病的大量成藥,其中紫雪丹、磁朱丸、乞力伽丸(即蘇合香丸)等,至今仍是常用的中成藥。

宋代著名的方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由國家刊行的成藥典,也是世界最早的國家藥典。

繼宋之後,金、元四大醫家的興起,明、清溫病學派的創立,都對方劑學和中成藥的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明代朱棣著《普濟方》載方61139首,為群方書之冠,是研究中成藥的寶貴資料。明、清時期我國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私人開辦的藥店也很興盛,使中成藥得以廣泛使用和發展。

1949年以後,中成藥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全國各地都建立了中藥成藥的科研、生產、經營的專業機構,對其發掘、整理和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中成藥的國家標準約7000種。中成藥開發了千餘種新品種、劑型。改革中不斷應用新工藝、新輔料、新技術,中成藥的質量控制和檢測方法、中成藥的藥理和成分分析研究等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在生產方面中藥製藥工業體系已基本形成。中成藥在國際上也享有很高的聲譽,備受各國朋友的歡迎,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主要物質基礎。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