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是成年女性的特徵之一。乳房疾病多見於婦女,男子或兒童乳房不發育,故很少發生病變。女性的乳房患病時,其主要表現有以下幾方面:
一、乳房囊性增生病(又稱乳腺病或小葉增生)
乳腺增生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是由於內分泌激素失調所致。乳腺增生病是一種以乳腺泡導管的上皮細胞和接締組織增生為基本病理變化,既非炎症又非腫瘤的一類病的總稱。本病好發於30-50歲的婦女,其癌變率大約為20%左右,被認為是癌前病變。主要表現:
(1)乳房疼痛:一般或兩側乳房脹痛,刺痛或隱痛不適,疼痛嚴重不可觸摸、行走,疼痛以乳房腫快為主,也有的表現為乳頭疼痛或瘙癢,疼痛隨著情緒與月經週期變化而波動,常於月經前或生氣時,鬱悶時加重,月經來潮後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
(2)乳房腫塊:一側或雙側乳房,單個或多個腫塊,好發於乳房的外上方,呈片塊狀,結節狀,顆粒狀或條索狀,以片塊狀多見,腫塊邊界不清,中等或稍硬,活動與周圍組織無粘連,可有觸痛,腫塊大小不一。乳房腫塊在月經前增大,月經來潮後縮小變軟。
急性乳腺炎:多發生於產後,因乳管阻塞、乳汁淤積,細菌直接侵入所致,或細菌自乳頭或乳暈的皸裂處侵入乳管並沿淋巴引流導管乳腺小葉感染。起病時常有高熱、寒顫等全身中毒症狀,患側乳房體積增大,局部變硬,皮膚發紅,有壓痛及搏動性疼痛。如果短期內局部變軟,說明已有膿腫形成,患側的腋淋巴結常有腫大。膿腫的臨床表現與其位置的深淺有關,位置淺時,早期有局部紅腫、隆起,而深部膿腫早期時局部表現常不明顯,以局部疼痛和全身性症狀為主。膿腫可以單個或多個;可以先後或同時形成;有時自行破潰或經乳頭排出,亦可以侵入乳腺後間隙中的疏鬆組織,形成乳腺後膿腫。
三、漿細胞乳腺炎:是乳腺的一種慢性非細菌性炎症。由於病理特點複雜多變,有多種命名,如「閉塞性乳腺炎」、「炎哺乳期也腺炎」、「慢性乳腺炎」、「乳腺導管擴張症」、「粉刺樣乳腺炎」等。漿細胞性乳腺炎多發生在中、老年女性,高峰年齡為50~60歲,大多數病人有乳頭內陷畸形。
漿細胞乳腺炎一種良性病,其發生原因還不清楚,它是由於乳腺導致上皮不規則增生,分泌功能失常,乳頭和乳暈下乳腺導管人有大量含脂質的分泌物積聚,導致乳管擴張,繼之乳管內積聚物分解,因分解的學才性產物不斷刺激乳管周圍的組織,引起炎症浸潤和纖維組織增生。
此時,如果病變進一步擴張,可形成一炎性腫塊。有時炎症呈急性發作而成膿腫,膿液中常混有粉渣樣物,在乳頭乳孔中亦有粉渣樣物排出,則稱為「粉刺樣乳腺炎」。又因在壞死組織周圍有大量嗜酸性白細胞、漿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尤其以漿細胞最多,故稱為漿細胞性乳腺炎。
漿細胞性乳腺炎發病突然,發展快。病人感乳房局部疼痛不適,並可觸及腫塊。腫塊位於乳暈下或向某一象限伸展。腫塊質硬、韌。表面呈結節樣,界欠清,與胸壁無粘連。有的乳房皮膚有水腫,桔皮樣,一般無發熱等全身症狀。乳頭常有水腫,桔皮樣,一般無發熱等全身症狀。乳頭常有粉渣樣物泌出,有臭味。少數病人伴乳頭溢液,為血性或水樣,還可伴患側腋下淋巴結腫大。晚期腫塊發生軟化,形成膿腫。膿腫破潰後流出混 有粉渣樣膿汁,並造成乳暈部瘺管,以致創口反覆發作、漸成瘢痕,使乳頭便內陷成凹。
漿細胞性乳腺炎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有的病人表現為長期乳頭溢液,或僅乳頭內陷,或局部腫塊持續不消長達數年。
中醫外科膏藥外敷治療乳房疾病有其獨特的治療效果,中醫外治即透皮治療系統,療效最為顯著。乳腺增生病是一種以乳腺泡導管的上皮細胞和接締組織增生為基本病理變化,中醫學認為,乳腺增生多因思慮惱怒,肝氣鬱結,失於疏洩,乳絡阻滯,血行不暢所致,是女性因為內分泌功能紊亂所引發的主要疾病。乳房疾病是由於細菌感染或某些原因致使皮膚毛孔閉塞,汗液與毒素不能有效排出,積聚體內,同時又不能吸收養分,所以引起皮下經絡以及皮下組織發生病變,導致皮下血液循環障礙、氣血運行不暢、經絡不通、淤積形成腺體增生或化膿感染。所以治療皮膚及皮下經絡組織是重中之重。西醫療法大多都是針對局部病灶進行全身治療,沒有針對局部病灶進行重點治療,所以很難達到快速治癒的療效。中醫外科的治療是通過膏藥外敷,迅速提高皮膚的水合作用,在局部形成難以蒸發擴散的密封狀態,使角質層含水量由5%增至50%而且外用貼膏載藥量大,可在局部形成集中用藥的優勢,對患者乳房直接用藥,所以對局部而言,可以直達病灶,使藥物大量的有效成份聚結在病變組織中,並分離皮下粘連組織,打開閉塞的汗腺毛孔,刺激氣血加速,疏通經絡,打通血脈,快速使體內的炎症消失,發硬的結蒂組織變軟,達到「活血散結、行氣解瘀、破積消痞、疏通經絡、消融通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