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參味苦性寒,有小毒。可入心、肝、胃、大腸、膀胱經。功能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利尿通淋。《本草正義》中說:「苦參,大苦大寒,退熱洩降,蕩滌濕火,其功效與(黃)芩、(黃)連、龍膽(草)皆相近,而苦參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殺濕熱所生之蟲,較之芩、連力量益烈。」主治熱毒血痢、腸風下血、脅痛黃疸、赤白帶下、肺熱喘咳、乳蛾疳積、咽喉腫痛、痔瘡肛瘺、皮膚瘙癢、疥癩惡瘡、陰瘡濕癢、瘰疬痰核、水火燙傷等病症。
現代中藥藥理研究認為,苦參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苦參鹼、氧化苦參鹼等多種生物鹼和苦參醇、苦參酮、苦參素、刺芒柄花素等多種黃酮類。苦參的體外抑菌作用經試驗發現,苦參對多種細菌的生長具有較強的抑製作用。
苦參既可入丸散或煎湯內服,亦可用。外用至明清以後逐漸增多,主要是單用或配合其他藥物煎湯外洗,或者熏洗。由於性味苦寒,因此內服一般入丸散,或米飲送服,或開水沖服,或在湯藥中攪入雞蛋黃,以防苦寒傷胃。本品大苦大寒,久服容易損傷脾胃,因此脾胃虛寒者忌服。根據中藥配伍「十八反」的說法,苦參反藜蘆,也就是說這兩味藥一般禁止在一起使用。
現介紹苦參的幾則驗方。
急性傳染性肝炎:苦參20克,龍膽草、郁金各10克,茵陳30克,柴胡8克,水煎飲服,每日1劑,連服7天。
急性細菌性痢疾:苦參30克,大蒜7枚,水煎飲服,連用3天。或用苦參20克(研粉),大蒜3枚(搗碎),以溫水調成糊狀,外敷肚臍周圍,用紗布固定好,症狀消失,即可摘除。
濕熱黃疸:苦參15克,赤芍20克,茵陳30克。每日一劑,水煎服,有清熱利濕、活血退黃之效。
濕熱痢疾:苦參15克,白頭翁15克,土茯苓20克。每日一劑,水煎服,有清熱除濕、涼血止痢之功。
帶下黃臭、皮膚瘙癢:苦參15克,黃柏6克,蛇床子15克,地膚子10克。每日一劑,水煎內服或外洗,有清熱除濕、殺蟲止癢之效。
疥瘡:苦參15克,硫磺5克,蒼朮15克,黃柏9克。共研末製成軟膏,外塗患處可殺滅疥蟲。
小便黃赤、淋漓澀痛:苦參15克,石葦10克,小薊20克,白茅根25克。每日一劑,水煎服,有清熱涼血、利尿通淋之功。
痤瘡:苦參20克,川楝子10~20克,白鮮皮、荊芥、紫草、當歸、硼砂各15克,野菊花30克,加水兩碗煎後溫洗面部,每次30分鐘,每日兩次,每劑連用兩天。
脂溢性脫髮:苦參20克,白鮮皮、地膚子、白芷各20克,大黃、土槿皮、川椒、黃柏各15克,側柏葉30克,連翹25克,加水2000毫升,放入砂鍋中,浸泡4小時。先武火後文火煮沸30分鐘,過濾後再煮一次,兩次藥液共倒入盆內待溫後,將頭浸入。每日一次,每次30分鐘,後用清水沖洗。一劑連用3天,3劑為一個療程。
黴菌性陰道炎:苦參20克,五倍子、百部、明礬、豆根、蛇床子、花椒各20克,雄黃15克,硼砂10克,水煎1500~2000毫升,先熏外陰10分鐘,後洗3分鐘。每日一劑,每日洗2~3次,7日為一療程。
黴菌性腸炎:苦參50克,丹參、大黃各30克。加水濃煎100毫升後衝入雲南白藥4克,灌腸,每日一次,20天為一療程,連用3~4療程。
花斑癬:苦參30克,土槿皮、密陀僧各50克,百部30克,硫黃25克,輕粉10克,水楊酸15克,米醋300毫升,95%酒精200毫升。將土槿皮、百部、苦參、密陀僧浸泡於300毫升米醋內密封,硫黃、輕粉、水楊酸浸泡於200毫升酒精內密封,一周後分別濾渣取液混合備用,每日早晚各搽一次。搽藥後短時間內禁止水洗,10日為一療程。
生殖器皰疹:苦參30克,土茯苓30克,白蒺黎、大黃、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蓮各20克,白鮮皮、川椒、知母、黃柏各10克,白礬15克,加水3000毫升,用旺火煎30分鐘後,蹲在盆上熏蒸,待皮膚能適應藥液溫度時,坐浴20分鐘。每日兩次,10天為一療程。
陰道滴蟲病:苦參100克,蛇床子50克,煎水洗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