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用之不慎亦傷陽

《傷寒雜病論》中用附子共有39方,以「枚」作為計量單位的有34方,最少者用1枚,最多者用3枚。經實物考察折算,1枚附子約5克,可知仲景用附子量當在5~15克之間,用量不及則無濟於病,太過則損傷陽氣。然為醫皆知附子溫壯陽氣,未有問津附子亡損陽氣。

附子何以溫陽,因其味辛性熱也。陽虛寒證多凝滯,治以辛行散,以熱溫煦,即辛熱合體以溫陽散寒。如《本草經讀》曰:「附子,味辛氣溫,火性迅發,無所不到,故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又如《本草正義》曰:「附子,本是辛溫大熱,其性善走,故為通行十二經純陽之要藥。」

附子何以亡陽,因其味辛性熱也。味辛太過多耗散,性熱太過多傷氣,即辛熱合體太過則亡損陽氣。附子溫陽為其常,亡陽為其變。治病因病變證機而選附子用量,藥後病趨康復,為之常;治病未能因病變證機而擇附子用量,藥後因辛熱而耗損陽氣,為之變。

用溫熱方法治療寒證,本應寒去病除,理之常也;溫熱方法誤治熱證假寒,本應熱加病甚,理之常也。溫熱太過能否引起亡陽,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29條中明確指出:「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112條:「傷寒,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葯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118條:「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金匱要略》:「火邪者,桂枝去芍葯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火邪」何以傷陽亡陽?《金匱要略論注》註釋為:「乃火劫亡陽致神明散亂。」《傷寒雜病論字詞句大辭典》:「『火邪』是代表致病原因,而不是代表病變證機。同時也提示認識『火邪』,僅僅是作為認識病因的一個方面,且不可認為桂枝去芍葯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能治療「火邪」證機。」亦即用「火」法本以治病,但因用之太過則能亡損陽氣。誠如張仲景云:「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

溫熱藥辨治陽虛寒證,用量貴在切中病變證機,才可藥到病除;若用量太過,勢必引起病證表現與熱藥相格拒,即熱藥不得入陰,陰寒更甚,更因溫熱太過不得入陰而傷氣,以此加劇陽虛病變證機;溫熱藥誤治熱證假寒,以熱助熱,勢必導致邪熱太盛而竭陰,陰竭無以涵陽,陽失陰化則亡,亦即熱極生寒,物極必反也。

《神經本草經》云:「附子,味辛、甘,性溫、大熱,有大毒;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走。」選用附子辨治陽虛寒證,欲取得最佳預期治療效果,用量不及則無濟於病,太過則亡損陽氣。驗之臨床,信之有征。如治李某,男,37歲。週身冰冷5年餘,曾治療1年餘,不僅週身冰冷未除,又增睏倦乏力、嗜睡,觀其方中用附子為200克。筆者診之辨為陽虛,擬方四逆加人參湯:生川烏(因無生附子,故以生川烏代)5克,乾薑5克,人參3克,炙甘草6克。3劑,以水浸泡30分鐘,先以大火煎至沸騰,再以小火煎煮10分鐘,每天分3次煎煮,分早中晚3服。二診:睏倦略有減輕,又以前方6劑續進。三診:四肢冰冷較前減輕,以前方治療30餘劑,諸證悉除。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