鵪鶉

鵪鶉蛋 《全國中草藥彙編》【拼音名】 ān Chun Dan

【來源】雉形目雉科鵪鶉Coturnix coturnix (L.),以蛋入藥。

【生境分佈】東北、華北。

【功能主治】治胃病、肺病、神經衰弱、肋膜炎等。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鵪鶉 《全國中草藥彙編》

【拼音名】 ān Chun

【來源】雉形目雉科鵪鶉Coturnix coturnix (L.),以肉入藥。

【生境分佈】東北、華北。

【功能主治】補中氣,強筋骨,止瀉痢。主治小兒疳積,下痢,百日咳等。

【附方】

治痢疾:鵪鶉1只,取肉,赤小豆5錢,生薑3片,水煎服,日服2次。

治百日咳:鵪鶉肉燒焦研面,每服0.5錢,日服2次。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鵪鶉 《*辭典》

【出處】崔禹錫《食經》

【拼音名】 ān Chun

【別名】鶉鳥(《毛詩傳》),循(《禽經》注),宛鶉(《廣志》),赤喉鶉(《動物學大辭典》),紅面鵪鶉(《中國動物圖譜·鳥類》)。

【來源】為雉科動物鵪鶉的肉或全體。

【原形態】體長約16厘米。形似雞雛,頭小尾禿。嘴短小,黑褐色。虹膜栗褐色。頭頂黑而具栗色的細斑,中央縱貫以棕白色冠紋,兩側亦有同色的縱紋,自嘴基越眼而達頸側;額頭側及頦、喉等均淡磚紅色。上背栗黃色,散有黑色橫斑和藍灰色的羽緣,並綴以棕白色羽干紋;兩肩、下背、尾均黑色,而密佈粟黃色纖細橫斑,除尾羽外,並都具有藍灰色羽緣;背面兩側各有一列棕白色大形羽干紋,極為鮮麗。兩翼的內側覆羽和飛羽淡橄欖褐色,雜以棕白色黑緣的細斑;初級飛羽大多暗褐而外翈綴以銹紅色橫斑。胸栗黃色,雜以近白色的纖細羽干紋。下體兩側轉栗色,散佈黑斑,並具較大的白色羽干紋,至下脅尤形寬闊而顯著。腹以次近白。腳短,淡黃褐色。

【生境分佈】冬季常犧於近山的平原,潛伏雜草或灌叢中。主食穀類和雜草的種子。繁殖於我國東北和更北地區.遷徙及越冬時,遍佈我國東部。

【性味】

甘,平。

1《七卷經》:"味辛,平。"

2《品彙精要》:"味甘,性溫平,無毒。"

【功能主治】

治瀉痢,疳積,濕痺。

1孟詵:"補五臟,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結熱。""患痢人和生薑煮食之。"

2崔禹錫《食經》:"主赤白下痢,漏下血,暴風濕痺,養肝肺氣,利九竅。"

3《嘉佑本草》:"和小豆、生薑煮食,止洩痢。"

4《本草衍義》:"小兒患疳及下痢五色,旦旦食之。"

5《本草求原》:"補土續氣,調肺利水濕。治腹大如鼓,瀉痢,疳積。"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煎湯或燒存性研末。

【摘錄】《*辭典》

鵪鶉 《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崔禹錫《食經》。

1.《埤雅》:鶉有兩種,有白鶉,有丹鶉。丹鶉,色赤黃而又銳上禿下,夏出秋藏,飛必附草。

2.《本草衍義》:鶉,初生謂之羅鶉 ,至初秋謂之早秋,中秋已後渭之白唐。

3.《綱目》:鶉,大如雞雛,頭細而無尾,毛有斑點,甚肥,雄看足高,雌者足卑,其性畏寒,其在田野,夜則群飛,晝則草伏,人能以聲呼取之,畜令斗搏。

【拼音名】 ān Chun

【英文名】 Quail

【別名】鶉、鷯、羅鶉、赤喉鶉、紅面鵪鶉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雉科動物鵪鶉的肉或去羽毛及骨髒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turnix coturnix(Linnaeus)

采收和儲藏:宰殺後除去羽毛及內臟,鮮用,或取肉鮮用。

【原形態】鵪鶉,小型禽類。體長約16cm。形似雞雛,頭小尾禿。嘴短小,黑褐色。虹膜栗褐色。頭頂黑而具栗色的細斑,中央冠以白色條紋,兩側也有同色的縱紋,白嘴基越眼而達頸側;額頭側及頦、喉等均淡磚紅色。上背栗黃色,散有黑色橫斑和藍灰色的羽緣,並綴以棕白色羽干紋;兩肩、下背、尾均黑色,而密佈栗黃色纖維橫斑,除尾羽外,並都具有藍灰色羽絲緣;背面兩側各有一列棕白色大形羽干紋,級為鮮麗。兩翼的內側覆羽和飛羽淡橄欖褐色,雜以棕白色黑緣的細斑;初級飛羽大多暗褐而外翈綴以銹紅色橫斑。胸栗黃色,雜以近白色的纖細羽干紋。下體兩側轉栗色,散佈黑斑,並具較大的白色羽干紋,至下脅尤形寬闊而顯著。腹以下近白。腳短,淡黃褐色。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冬季常棲於近山的平原,潛伏雜草或灌叢中主食穀類和雜草的種子。

資源分佈:繁殖於東北,適徙及越冬時,遍佈我國東部。現已大量人工飼養。

【栽培】

野生鵪鶉經常活動在草叢、灌叢之中,驚起時,飛翔很快、離地不高。呈直線前。善於急走。在我國分佈很,多為旅鳥,少數為留鳥。繁殖期在北方,越冬期在南方。

養殖要點 在選種、選配上應選擇產蛋能力強、體質健壯、愛鳴叫、聲音高、行動活潑的公、母鵪鶉作種用。公鴉1個月齡即開始鳴叫,3個月性成熟者為佳。母鶉40d左右即開始產蛋,3個月平均產蛋率達 80%以上者,可選作種鴿。一般要在開產20d後再進行交配,否則會引起母鶉停產。雌雄比例一般占2:1,最多不超過5:2,可保證受精率。選擇種蛋最好在配後5-7d以後者比較可靠。

鵪鶉蛋孵化期為16-17d孵化原理和方法與家雞相似。如數量少時,可用家鴿代孵。多時可採用機器孵化。

飼養管理 出雛10d之內為幼鶉,l-13d為中雛,30d左右進行最後1次換毛,換毛後即為成鶉。雛鶉的培育很重要,育雛好壞直接影響成活率、產蛋率和蛋的大小。出殼後,最初換毛的5d內,應特別注意保溫工作,否則會引起大量死亡。幼雛應先飲溫水,然後再開食。且星期齡幼雛每口飼喂4次,有條件時可夜間補飼1次,以利生長。

鵪鶉的新陳代謝比雞旺盛,生長快,繁殖週期短,對飼料中蛋白質的質量要求更高。一般比雞要高5%-6%,在飼喂方式上,一是喂干粉料;二是喂半濕料。每日喂5次,均勻給飼。飼料應多樣化,均勻搭配。捨飼室內溫度為20-22℃,適當密養,減少空間及活動量,以免消耗體力,使生產力下降。雌雄成鶉要分開飼養,以免爭偶。鵪鶉膽小易驚,產蛋多在停晚,要注意仿止干擾。並及時消除糞便、通風換氣,保持環境衛生。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大腸;心;肝;脾;肺;腎經

【功能主治】益中氣;止洩痢;壯筋骨。主脾虛瀉痢;小兒疳積;風濕痺證;咳嗽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1-2只;或燒存性,研末。

【注意】

1.《食療本草》:「不可共豬肉食之,令人多生瘡。」四月以後及八月以前鶉肉不可食。

2.《七卷經》:「食之令人忘。」3.《本草拾遺》:「共豬肉食之,令人生小黑子。」4.《嘉佑本草》:「不可和菌子食之,令人發痔。四朋以前未堪食。」5.《醫學入門》:「春月不可食。」6.《醫林纂要·藥性》:「助肝風。」

【各家論述】

1.孟流:補五臟,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結熱。患痢人和生薑煮食之。

2.崔禹錫《食經》:主赤自下痢,漏下血,暴風濕痺,養肝肺氣,利九竅。

3.《嘉佑本草》:和小豆、生薑煮食,止洩痢。

4.《本草衍義》:小兒患府及下痢五色,旦旦食之。

5.《本草求原》:補士續氣,調肺利水濕。治腹大如鼓,瀉痢,疳積。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