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彙編》
【拼音名】 Ban Zhī Lian
【英文名】 HERBA SCUTELLARIAE BARBATAE
【別名】並頭草、狹葉韓信草、牙刷草、四方馬蘭
【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半枝蓮Scutellaria barbata Don [S. rivularis Wall]的乾燥全草。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時採挖,洗淨,曬乾。
【性狀】本品長15~35cm,無毛或花軸上疏被毛。根纖細。莖叢生,較細,方柱形;表面暗紫色或棕綠色。葉對生,有短柄;葉片多皺縮,展平後呈三角狀卵形或披針形,長1。5~3cm,寬0。5~1cm;先端鈍,基部寬楔形,全緣或有少數不明顯的鈍齒;上表面暗綠色,下表面灰綠色。花單生於莖枝上部葉腋,花萼裂片鈍或較圓;花冠二唇形,棕黃色或淺藍紫色,長約1。2cm,被毛。果實扁球形,淺棕色。氣微,味微苦。
【炮製】除去雜質,洗淨,切段。
【性味】辛、苦,寒。
【歸經】歸肺、肝、腎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瘀,止血,定痛。治吐血,衄血,血淋,赤痢,黃疸,咽喉疼痛,肺癰,疔瘡,瘰疬,瘡毒,癌腫,跌打刀傷,蛇咬傷。
【用法用量】 15~30g;鮮品30~60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患處。
【貯藏】置乾燥處。
【備註】(1)本品原用於毒蛇咬傷及瘡癰腫毒等症;近年來在臨床上用於肝炎、肝腫大、肝硬化腹水、癌腫及吐血損傷出血等症。用於肺癌,常與蜀羊泉、尋骨風、魚腥草等配合應用;用於胃腸道癌症,常與白花蛇舌草、石見穿、八月禮、半邊蓮等同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半枝蓮 《*辭典》
【出處】《江蘇植藥志》
【拼音名】 Ban Zhī Lian
【別名】通經草、紫連草、並頭草(《南京民間藥草》),牙刷草(《江蘇植藥志》),小韓信草、水韓信(《廣西藥植圖志》),小耳挖草(《南寧市藥物誌》),溪邊黃芩、金挖耳(《江西民間草藥驗方》),野夏枯草、方草兒、半向花、半面花、偏頭草、四方草(《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耳挖草(《廣西中草藥》),小號向天盞、虎咬紅、再生草(《福建中草藥》),趕山鞭(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狹葉向天盞(福建《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半枝蓮的全草。開花時采收,去根,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半枝蓮,又名:狄葉韓信草。
多年生草本。根須狀。莖直立,四稜形,高15~50厘米。葉對生;卵形至披針形,長約7~32毫米,寬4~15毫米,基部截形或心臟形,先端鈍形,邊緣具疏鋸齒;莖下部的葉有短柄,頂端的葉近於無柄。花輪有花2朵並生,集成頂生和腋生的偏側總狀花序;苞片披針形,上面及邊緣有毛,背面無毛;花柄長1~15毫米,密被粘液性的短柔毛;花萼鍾形,頂端2唇裂,在花萼管一邊的背部常附有盾片;花冠淺藍紫色,管狀,頂端2唇裂,上唇盔狀、3裂,兩側裂片齒形,中間裂片圓形,下唇腎形;雄蕊4,2強,不伸出;子房4裂,花柱完全著生在子房底部,頂端2裂。小堅果球形,橫生,有彎曲的柄。花期5~6月。果期6~8月。
【生境分佈】生長於池沼邊、田邊或路旁潮濕處。分佈江蘇、廣西、廣東、四川、河北、山西、陝西、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貴州、雲南、台灣、河南等地。產江蘇、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乾燥全草,葉片多已脫落,為帶有花穗的莖與枝,長15~25厘米,四稜形,表面黃綠色或紫棕色,光滑,質柔軟,折斷面纖維狀,中空;殘留的葉片深黃綠色,多破碎不全,皺縮捲曲,質脆而易脫落;花穗著生在枝端,黃綠色。臭微弱,味微鹹苦。
【化學成份】全草含生物鹼、黃酮甙、酚類、甾體。
【藥理作用】用美藍試管法篩選試驗,對急性粒細胞型白血病血細胞有很輕度的抑製作用;於細胞呼吸器法篩選實驗,對上述白血病血細胞的抑制率大於75%。
【性味】
辛,平。
1《廣西藥植圖志》:"味辛微腥,性平,無毒。"
2《南寧市藥物誌》:"甘,平,無毒。"
3《江西民間草藥驗方》:"性平,味辛微苦,無毒。"
4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微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散瘀,止血,定痛。治吐血,衄血,血淋,赤痢,黃疸,咽喉疼痛,肺癰,疔瘡,瘰疬,瘡毒,癌腫,跌打刀傷,蛇咬傷。
1《南京民間藥草》:"破血通經。"
2《廣西藥植圖志》:"消炎,散瘀,止血。治跌打傷,血痢。"
3《南寧市藥物誌》:"消腫,止痛。治跌打,刀傷,瘡瘍。"
4《泉州本草》:"清熱,解毒,祛風,散血,行氣,利水,通絡,破瘀,止痛。內服主血淋,吐血,衄血;外用治毒蛇咬傷,癰疽,疔瘡,無名腫毒。"
5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治癌見到改善症狀的效果;闌尾炎,肝炎。"
6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治食道癌、胃癌、子宮癌。"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品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注意】血虛者不宜,孕婦慎服。
【附方】
1治吐血、咯血:鮮狹葉韓信草一至二兩,搗爛絞汁,調蜜少許,燉熱溫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2治尿道炎,小便尿血疼痛:鮮狹葉韓信草一兩,洗淨,煎湯,調冰糖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3治熱性血痢:小韓信草二兩,煎服。(《廣西藥植圖志》)
4治痢疾:鮮狹葉韓信草三至五兩,搗爛絞汁服;或干全草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5治肝炎:鮮半枝蓮五錢,紅棗五個。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6治胃氣痛:干狹葉韓信草一兩,和豬肚或雞一隻(去頭及腳尖,內臟),水、酒各半燉熱,分二、三次服。(《泉州本草》)
7治咽喉腫痛:鮮狹葉韓信草八錢,鮮馬鞭草八錢,食鹽少許。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8治咽喉炎、扁桃體炎:半枝蓮、鹿茸草、一枝黃花各三錢。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9治肺膿瘍:半枝蓮、魚腥草各一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十治蛇頭疔、淋巴腺炎:鮮狹葉韓信草-至二兩,調食鹽少許,搗爛外敷。(《福建中草藥》)
⑾治淋巴結核:半枝蓮二兩,水煎服。或半枝蓮、水龍骨各一兩,加瘦豬肉適量,煮熟,吃肉和湯。
⑿治背癰:鮮半枝蓮根搗爛外敷。要留出白頭,一天敷二次。另取全草一兩,水煎服,服四、五次即可排膿。排膿後,用根搗汁滴入孔內,並用紗布包紮,一天換二次。
⒀治癌症:半枝蓮、蛇葡萄根各一兩,籐梨根四兩,水楊梅根二兩,白茅根、鳳尾草、半邊蓮各五錢。水煎服。(⑾方以下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⒁治跌打損傷:小韓信草搗爛,同酒糟煮熱敷。(《廣西藥植圖志》)
⒂治一切毒蛇咬傷:鮮狹葉韓信草,洗淨搗爛,絞汁,調黃酒少許溫服,渣敷患處。(《泉州本草》)
⒃治毒蛇咬傷:鮮半枝蓮、觀音草各-至二兩,鮮半邊蓮、鮮一包針各四至八兩。水煎服。另取上述鮮草洗淨後加食鹽少許,搗爛取汁外敷。(《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臨床應用】 用於癌瘤:取半枝蓮1兩,水煎兩次,上、下午分服,或代茶。據36例食管癌、肺癌患者的觀察,用藥後部分患者有近期症狀的改善,但尚未見有根治療效。另有用半枝蓮、白英各1兩,水煎服,每日1劑。用於肺癌,對改善症狀亦有一定效果。
【摘錄】《*辭典》
半枝蓮 《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江蘇植藥志》
【拼音名】 Ban Zhī Lian
【英文名】 Barbed Skullcap Herb, Herb of Barbed Skullcap
【別名】狹葉韓信草、通經草、紫連草、並頭草、牙刷草、水韓信、溪邊黃芩、金挖耳、野夏枯草、言草兒、半向花、偏頭草、四方草、耳挖草、小號向天盞、狹葉向天盞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半枝蓮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cytekarua barbvata D. Don(S.riu-larias Wall.)
采收和儲藏:種子繁殖的,從第2年起,每年的5月、7月、9月都可收穫一次。分株繁殖的,在當年9月收穫第1次,以後線年可收穫3次。用刀齊地割取全株,揀除雜草,捆成小把,曬乾或陰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5-50cm。莖四稜形,無毛或在花序軸上部疏被緊貼小毛,不分枝或具或多或少的分枝。葉對一;葉柄長1-3mm;葉片卵形、三角狀卵形或披針形,長1-3cm,寬0.4-1.5cm,先端急尖或稍鈍,基部寬楔形或近截形,邊緣具疏淺鈍齒,上面橄欖綠色,下面帶紫色,兩面沿脈疏生貼伏短毛或近無毛,側脈2-3對,與中脈在下面隆起。花對生,偏向一側,排列成4-10的頂生或腑生的總狀花序;下部苞葉葉狀,較小,上部的逐漸變得更小,全緣;花梗長1-2mm,有微柔毛,中部有1對長約0.5mm的針狀小苞片;花萼長2-2.5mm,果時達4mm,外面沿脈有微柔毛,裂片具短緣毛,盾片高約1mm,果時高約2mm;花冠藍紫色,長1-1.4cm,外被短柔毛,花冠筒基部囊狀增大,寬1.5mm向上漸寬,至喉部3.5mm,上唇盔太,長約2mm,下唇較寬,中裂片梯形,長約3mm,側裂片三角狀卵形;雄蕊4,前對較長,具能育半藥,退化半藥不明顯,後對較短,具全藥,花絲下部疏生短柔毛;花盤盤狀,前方隆起,後方延伸成短子房柄;子房4裂,花柱細長。小堅果褐色,扁球形,逕約1mm,具小疣狀突起。花期5-10月,果期6-11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溪溝邊、田邊或濕潤草地上。
資源分佈:分佈於華東、華南、西南有河北、陝西南部、湖南、湖北、湖南。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宜選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質壤土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或分株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