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彙編》
【拼音名】 Bǎo Gai Cǎo
【別名】接骨草[昆明]、蠟燭扦草、蓮台夏枯草、佛座草、燈籠草
【來源】唇形科野芝麻屬植物寶蓋草Lamium amplexicaule L.的全草。春夏采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性味】辛、苦,平。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3~5錢。外用適量,搗爛敷或研粉撒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寶蓋草 《*辭典》
【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拼音名】 Bǎo Gai Cǎo
【別名】接骨草、蓮台夏枯、毛葉夏枯,燈龍草(《滇南本草》),珍珠蓮(《植物名實圖考》),佛座(《植物學大辭典》),風盞、連錢草、大銅錢七(《廣西中獸醫藥植》),蠟燭扦草(蘇醫《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寶蓋草的全株。
【原形態】一年生直立草本。莖軟弱,方形,常帶紫色,被有倒生的稀疏毛,高10~60厘米。葉腎形或圓形,基部心形或圓形,邊緣有圓齒和小裂,兩面均有毛;根出葉有柄,莖生葉無柄,基部抱莖。花輪有花2至數朵,花無柄,腋生,無苞片;花萼管狀,長5~6毫米,有5齒,外面和齒緣均有長細毛;花冠紫紅色,長9~17毫米,外面被絨毛,冠筒細,基部無毛環,喉部擴張,上辱直立,長圓形,盔狀,下唇3裂,中裂片扇形,先端深凹,側裂片寬三角形;雄蕊4,2強,花藥朱紅色;花柱2裂,針形。小堅果長圓形,具3稜,頂端截形,褐黑色,有白色鱗片狀突起。花期3~4月。果期6月。
【生境分佈】生於路邊、荒地。分佈東北、江蘇、浙江、四川、江西、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湖南、湖北、西藏等地。
【化學成份】葉含環臭蟻醛類葡萄糖甙:野芝麻甙、去乙酰野芝麻甙、野芝麻新甙、去羥野芝麻新甙。鮮葉中野芝麻新甙的含量約為0.02%。
【性味】
辛苦,溫。
1《滇南本草》:"味苦,性溫。"
2《滇南本草圖說》:"溫,辛。"
【功能主治】
祛風,通絡,消腫,止痛。治筋骨疼痛,四肢麻木,跌打損傷,瘰疬。
1《滇南本草》:"治筋骨痰火疼痛,手足麻木不仁。祛週身遊走之風,散瘰疬手足痰核。治跌打損傷,接骨。止腦漏鼻淵。包痰火紅腫疼痛。"
2《植物名實圖考》:"養筋,活血,止遍身疼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散劑。外用:搗敷。
【附方】
1治從高墜損,骨折筋傷:接骨草二兩,紫葛根一兩(銼),石斛一兩(去根銼),巴戟一(二)兩,丁香一兩,續斷一兩,阿魏一兩(面裹,煨面熟為度)。上藥,搗粗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二錢。(《聖惠方》接骨草散)
2治跌打損傷,足傷,紅腫不能履地:接骨草、苧麻根、大薊。用雞蛋清、蜂蜜共搗爛敷患處,一宿一換,若日久疼痛,加蔥、姜再包。
3治痰火,手足紅腫疼痛:接骨草五錢,雞腳刺根二錢,土黃連二錢。共搗爛,點燒酒包患處三次。腫消痛止後加蒼耳、白芷、川芎,去黃連、雞腳刺根,點水酒煎服三次。
4治女子兩腿生核,形如桃李,紅腫結硬:接骨草三錢。水煎,點水酒服。又發,加威靈仙、防風、虎掌草,三服。(2方以下出《滇南本草》)
5治淋巴結結核:一寶蓋草嫩苗一兩,雞蛋二隻,同炒食。二寶蓋草二至三兩,雞蛋二至三隻。同煮,蛋熟後去殼,繼續煮半小時,食蛋飲湯。三鮮寶蓋草二兩。搗爛取汁,藥汁煮沸後服。均隔日一次,連服三至四次。(蘇醫《中草藥手冊》)
6治口歪,半身不遂:接骨草、防風、鉤籐、膽星。水煎,點水酒、燒酒各半服。(《滇南本草》)
【摘錄】《*辭典》
寶蓋草 《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拼音名】 Bǎo Gai Cǎo
【英文名】 Herb of Henbit Deadnettle, Henbit Deadnettle
【別名】接骨草、蓮台夏枯、毛葉夏枯、燈龍草、珍珠蓮、佛座、風盞、連錢草、大銅錢七、蠟燭扦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寶蓋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mium amplexicaule L.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全草,洗淨,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50cm。莖叢生,基部稍斜升,細弱,四稜形,常帶紫色,被倒生疏毛。葉對生;有短柄,向上漸無柄,抱莖;葉片腎形或近圓形,先端圓,基部心形或圓形,邊有圓齒或淺裂,兩面均被細毛。輪傘花序6-10花,其中常有閉花授精的花;除基部一對葉外,其餘葉腋部均有花,花外被長毛;花萼管狀,裂齒5,長而錐尖;花冠紫紅色或粉紅色,管部細長,近直立,內無毛環,上唇亦近直立,長圓形,稍盔狀,下唇平展,有3裂片,中裂片倒心形,先端有深凹;雄蕊4,與花柱近等長,均內藏,花藥平叉形,有毛。小堅果長圓形,具3稜,褐黑色,有白色鱗片狀突起。花期3-5月,果期7-8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路邊、草叢、庭園等處。
資源分佈:分佈於東北、西北、華東、華中和西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莖呈方柱形,長5-45cm,表面略帶紫色,被稀疏毛茸。葉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腎形或圓形,基部心形或圓形,邊緣具圓齒或小裂,兩面被毛;莖生葉無柄,根出葉具柄。輪傘花序。小堅果長圓形,具3稜,先端截形,褐黑色,表面有白色疣突。質脆。報導微,味苦。
【化學成份】含多種環烯醚萜甙類:野芝麻甙(lamioside),7-去乙酰野芝麻甙(lamiol),野芝麻酯甙(lamiide),野芝麻新甙(ipolamiide),7-去甲-6-羥基山梔甙甲酯(almlabid),山梔甙甲酯(shanzhiside Me ester),假杜鵑素(barlerin),7-乙酰基野芝麻新甙(ipolamiidoside),5-脫氧野芝麻甙(5-deoxylamioside),6-脫氧野芝麻甙(6-deoxylamioside)[1].
【性味】味辛;苦;性微溫
【功能主治】活血通絡;解毒消腫。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面竣;黃疸;鼻淵;瘰疬;腫毒;黃水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治筋骨痰火疼痛,手足麻木不仁。祛週身遊走之風,散瘰疬手足痰核。治跌打損傷,接骨。止腦漏鼻淵,包痰火紅腫疼痛。
2.《植物名實圖考》:養筋,活血,止遍身疼痛。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