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

《全國中草藥彙編》

【拼音名】 Ban Xia

【英文名】 RHIZOMA PINELLIAE

【別名】三葉半夏、三葉老、三步跳、麻玉果、燕子尾

【來源】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 的乾燥塊莖。夏、秋二季採挖,洗淨,除去外皮及鬚根,曬乾。

【性狀】本品呈類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徑1~1.5cm。表面白色或淺黃色,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佈麻點狀根痕;下面鈍圓,較光滑。質堅實,斷面潔白,富粉性。無臭,味辛辣、麻舌而剌喉。

【鑒別】

(1) 本品粉末類白色。澱粉粒甚多,單粒類圓形、半圓形或圓多角形,直徑2~20μm,臍點裂縫狀、人字狀或星狀;復粒由2~6分粒組成。草酸鈣針晶束存在於橢圓形黏液細胞中,或隨處散在,針晶長20~110μm。螺紋導管直徑10~24μm。

(2)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加熱回流30分鐘,濾過,濾液揮至約0.5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精氨酸、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對照品,加70%甲醇製成每1ml 各含1mg 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5μl、對照品溶液1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8:3:1)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茚三酮試液,在105℃ 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炮製】

半夏:取淨半夏,大小分開,用8%白礬溶液浸泡至內無干心,口嘗微有麻舌感,取出,洗淨,切厚片,乾燥。每100kg半夏,用白礬20kg。本品為橢圓形、類圓形或不規則片狀,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見灰白色點狀或短線狀維管束跡,有的殘留栓皮處下方顯淡紫紅色斑紋。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呈角質樣。氣微,味微澀、微有麻舌感。

半夏:取淨半夏,大小分開,用水浸泡至內無干心時;另取生薑切片煎湯,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乾燥。每100kg半夏,用生薑25kg、白礬12.5kg。本品為片狀、不規則顆粒狀或類球形。表面棕色至棕褐色。質硬脆,斷面淡黃棕色,常具角質樣光澤。氣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性味】辛,溫;有毒。

【歸經】歸脾、胃、肺經。

【功能主治】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生用外治癰腫痰核。姜半夏多用於降逆止嘔。

【用法用量】 3~9g。外用適量,磨汁塗或研末以酒調敷患處。

【注意】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半夏 《*辭典》

【出處】《本經》

【拼音名】 Ban Xia

【別名】地文、水玉(《本經》),守田、示姑(《別錄》),羊眼半夏(《唐本草》),和姑(《綱目》),蠍子草(《植物名實圖考》),地珠半夏(《昆明藥植調查報告》),麻芋果(《貴州民間方藥集》),三步跳、泛石子(《湖南野生植物》),地鷓鴣、地茨菇(《廣西中獸醫藥植》),老黃嘴、老和尚頭、野芋頭,老鴰頭(《江蘇植藥志》),捉嘴豆子,地巴豆(《河北藥材》),無心菜根、天落星、老鴰眼、麻芋子(《山東中藥》),地雷公、老瓜蒜、狗芋頭(《中藥志》),珠半夏(《廣西中藥志》),裂刀菜(《遼寧經濟植物誌》),麻草子(安徽《

【來源】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塊莖。7~9月間採挖,洗淨泥土,除去外皮,曬乾或烘乾。

【原形態】半夏,又名:三葉半夏。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厘米。塊莖近球形。葉出自塊莖頂端,葉柄長6~23厘米,在葉柄下部內側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葉為單葉,卵狀心形;2~3年後,葉為3小葉的復葉,小葉橢圓形至披針形,中間小葉較大,長5~8厘米,寬3~4厘米,兩側的較小,先端銳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光滑無毛。肉穗花序頂生,花序梗常較葉柄長;佛焰苞綠色,長6~7厘米;花單性,無花被,雌雄同株;雄花著生在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集成圓筒形,雌花著生於雄花的下部,綠色,兩者相距5~8毫米;花序中軸先端附屬物延伸呈鼠尾狀,通常長7~10厘米,直立,伸出在佛焰苞外。漿果卵狀橢圓形,綠色,長4~5毫米。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佈】野生於山坡、溪邊陰濕的草叢中或林下。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河南,浙江等地;以四川產量大、質量好。

【性狀】乾燥塊莖呈圓球形、半圓球形或偏斜狀,直徑0.8~2厘米。表面白色,或淺黃色,未去淨的外皮呈黃色斑點。上端多圓平,中心有凹陷的黃棕色的莖痕,周圍密佈棕色凹點狀鬚根痕,下面鈍圓而光滑。質堅實,緻密。縱切面呈腎臟形,潔白,粉性充足;質老或乾燥過程不適宜者呈灰白色或顯黃色紋。粉末嗅之嗆鼻,味辛辣,嚼之發粘,麻舌而刺喉。以個大、皮淨、色白、質堅實、粉性足者為佳。以個小、去皮不淨、色黃白、粉性小者為次。

【化學成份】塊莖含揮發油、少量脂肪(其脂肪酸約34%為固體酸、66%為液體酸)、澱粉、煙鹼、粘液質、天門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氨基丁酸等氨基酸、β-谷甾醇、膽鹼、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3,4-二羥基苯甲醛,又含藥理作用與毒芹鹼及煙鹼相似的生物鹼、類似原白頭翁素刺激皮膚的物質。嫩芽含尿黑酸及其甙。

【毒性】曾有報道,4例誤食生半夏0.1~0.2克、1.4克、1.8克、2.4克而引起中毒者,症狀表現主要為口腔及咽喉部粘膜的燒灼感和麻辣味,胃部不適、噁心及胸前壓迫感。4例中除1例因誤食量甚少而自愈外,其餘3例均經服生薑而痊癒。

【炮製】

生半夏:揀去雜質,篩去灰屑。法半夏:取淨半夏,用涼水浸漂,避免日曬,根據其產地質量及其顆粒大小,斟酌調整浸泡日數。泡至10日後,如起白沫時,每半夏100斤加白礬2斤,泡1日後再進行換水,至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取出略晾。另取甘草碾成粗塊,加水煎湯,用甘草湯泡石灰塊,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攪拌,使其顏色均勻,至黃色已浸透,內無白心為度。撈出,陰乾。(每半夏100斤,用白礬2斤,甘草16斤,石灰塊20斤)

姜半夏:取揀淨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項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後,另取生薑切片煎湯,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悶潤後切片,晾乾。(每半夏100斤,用生薑25斤,白礬12斤8兩,夏季用14斤8兩)

清半夏:取揀淨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項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後,加白礬與水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悶潤後切片,晾乾。(每半夏100斤,用白礬12斤8兩,夏季用14斤8兩)

1《雷公炮炙論》:"修事半夏四兩,用搗了白芥子末二兩,頭醋六兩,二味攪令濁,將半夏投於中,洗三遍用之。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盡,令人氣逆,肝氣怒滿。"

2陶弘景:"半夏,用之皆先湯洗十許過,令滑盡,不爾戟人咽喉。"

【性味】

辛,溫,有毒。

1《本經》:"辛,平。"

2《別錄》:"生微寒,熟溫,有毒。"

3《藥性論》:"有大毒。"

4《日華子本草》:"味辛。"

5(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性溫,味辛苦。"

【歸經】

入脾、胃經。

1《湯液本草》:"入足陽明、太陰、少陽經。"

2《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胃三經。"

3《本草經疏》:"入足太陰、陽明、少陽,手少陰經。"

4《本草匯言》:"入手陽明、太陰、少陰三經。"

5《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經。"

【功能主治】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治濕痰冷飲,嘔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脹滿,痰厥頭痛,頭暈不眠。外消癰腫。

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內痰眩暈、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症;生用外治癰腫痰核。姜半夏多用於降逆止嘔。

(1)燥濕化痰:用於痰清稀而多之濕痰、寒痰,常配陳皮。

(2)降逆止嘔:降逆止嘔之功頗著,可用於各種嘔吐,尤宜於濕濁中阻所致的脘悶嘔吐,常配生薑、茯苓。熱證嘔吐,應配清熱瀉火藥。

(3)消腫止痛:外用治瘡瘍腫毒、毒蛇咬傷。

1《本經》:"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

2《別錄》:"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墮胎,療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3《藥性論》:"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下肺氣,主咳結。新生者摩塗癰腫不消,能除瘤癭。氣虛而有痰氣,加而用之。"

4《日華子本草》:"治吐食反胃,霍亂轉筋,腸腹冷,痰瘧。"

5《本草圖經》:"主胃冷,嘔噦。"

6《醫學啟源》:"治寒痰及形寒欽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飲食。治太陽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雲,燥胃濕,化痰,益脾胃氣,消腫散結,除胸中痰涎。"

7朱震亨:"治眉稜骨痛。"

8《綱目》:"治腹脹,目不得瞑,白濁,夢遺,帶下。"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默。

【注意】

一切血證及陰虛燥咳、津傷口渴者忌服。

1《本草經集注》:"射干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薑、乾薑、秦皮、龜甲。反烏頭。"

2《藥性論》:"忌羊血、海藻、飴糖。柴胡為之使。"

3張元素:"諸血證及口渴者禁用。孕婦忌之,用生薑則無害。"

4《醫學入門》:"凡諸血證及自汗,渴者禁用。"

【附方】

1治濕痰,咳嗽脈緩,面黃,肢體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