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典》
【出處】《陝西中草藥》
【拼音名】 Bai Qū Cai Gēn
【別名】小人血七(《陝西中草藥》)。
【來源】罌粟科植物白屈菜的根。夏季採挖,陰乾用。
【性味】味苦澀,性溫。
【功能主治】破瘀消腫,止血止痛。治勞傷瘀血,月經不調,痛經,消化性潰瘍病,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
【附方】
1治勞傷:白屈菜根一錢,嚼服,冷開水送下。
2治月經不調,痛經:白屈菜根一錢,甜酒煎服。(性味以下出《陝西中草藥》)
3治支氣管哮喘:白屈菜根七兩,枯礬三兩。共研細粉。一日三次,每服一錢。(瀋陽藥學院《中草藥驗方制劑栽培選編》)
【摘錄】《*辭典》
白屈菜根 《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陝西中草藥》
【拼音名】 Bai Qū Cai Gēn
【英文名】 Root of Greater Celandine
【別名】小人血七
【來源】
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elidonium majus L.
采收和儲藏:夏季採挖,洗淨泥沙,陰乾。
【原形態】
白屈菜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含橘黃色乳汁。主根粗壯,圓錐形,土黃色或暗褐色,密生鬚根。莖直立,多分枝,有白粉,具白色細長柔毛。葉互生,一至二回奇數羽狀分裂;基生葉長10-15cm,裂片5-8對,裂片先端鈍,邊緣具不整齊缺刻;莖生葉長5-10cm,裂片2-4對,邊緣具不整齊缺刻,上面近無毛,褐色,下面疏生柔毛,脈上更明顯,綠白色。花數朵,排列成傘形聚傘花序,花梗長短不一;苞片小,卵形,長約1.5mm;萼片2枚,橢圓形,淡綠色,疏生柔毛,早落;花瓣4枚,卵圓形或長卵狀倒卵形,黃色,長0.8-1.6cm,寬0.7-1.4cm,兩面光滑,雄蕊多數,分離;雌蕊細圓柱形,花柱短,柱頭頭狀,2淺裂,密生乳頭狀突起。蒴果長角形,長2-4.5cm,直徑約2mm,直立,灰綠色,成熟時由下向上2瓣。種子多數細小,卵球形,褐色,有光澤。
花期5-8月,果期6-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谷濕潤地、水溝邊、綠林草地或草叢中、住宅附近。
資源分佈: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及江蘇、江西、四川等地。
【化學成份】白屈菜根含有地上部分左旋金罌粟鹼α-甲羥化物及左旋金罌粟鹼β-甲羥化物以外的所有生物鹼(參見「白屈菜」)。另外,還含有木蘭花鹼(magroflorine),二氫血根鹼(dihydrosanguinarine),二氫白屈菜紅鹼(dihydrochelerythrine),二氫白屈菜玉紅鹼(dihydrochelirubine),二氫白屈菜黃鹼(dihydrochelilutine),N-去甲基-9,10-二氫氧化血根鹼(N-demethyl-9,10-dihydrooxysanguinarine),白屈菜黃鹼(chelilutine),白屈菜定(chelamidine),白屈菜胺(chelamine),內消旋白屈菜默鹼(meso-chelidimerine)等生物鹼;還含有α-菠菜甾醇(α-spinosterol),麥角甾醇(ergosterol),皂甙。
【性味】苦;澀;溫。
【歸經】肝;脾;腎經。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止痛;解蛇毒。主治勞傷瘀血;脘痛;月經不調;痛經;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