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蘞

[FS:CONTENT_START]

白蘞--《中國藥典》

【拼音名】 Bai Liǎn

【英文名】 RADIX AMPELOPSIS

【別名】山地瓜、野紅薯、山葡萄秧、白根、五爪籐

【來源】本品為葡萄科植物白蘞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Makino 的乾燥塊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及細根,切成縱瓣或斜片,曬乾。

【性狀】本品縱瓣呈長圓形或近紡錘形,長4~10cm,直徑1~2cm;切面周邊常向內捲曲,中部有1凸起的稜線;外皮紅棕色或紅褐色,有縱皺紋、細橫紋及橫長皮孔,易層層脫落,脫落處呈淡紅棕色。斜片呈卵圓形,長2。5~5cm,寬2~3cm,切面類白色或淺紅棕色,可見放射狀紋理,周邊較厚,微翹起或略彎曲。體輕,質硬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氣微,味甘。

【炮製】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曬乾。

【性味】苦,微寒。

【歸經】歸心、胃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用於癰疽發背,疔瘡,瘰癘,水火燙傷。

【用法用量】 4.5~9g;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成極細粉敷患處。

【注意】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摘錄】《中國藥典》

白蘞--《辭典》

【出處】《本經》

【拼音名】 Bai Liǎn

【別名】白根、崑崙(《別錄》),貓兒卵(《綱目》),鵝抱蛋(《植物名實圖考》),見腫消(《南京民間藥草》),穿山老鼠(《浙江中藥手冊》),白水罐、山地瓜(《東北藥植志》),鐵老鼠、母雞帶仔、老鼠瓜薯(《廣西中藥志》),山栗子、八卦牛、白漿罐、狗天天(《遼寧經濟植物誌》),癩痢茶(江西《草藥手冊》)。

【來源】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根。春、秋採挖,除去莖及細鬚根,洗淨,多縱切成兩瓣、四瓣或斜片後曬乾。

【原形態】白蘞,又名:菟核、白草(《本經》),野葡萄秧、小老鴰眼、七角蓮、上竹龍、早黃鉗、白天天秧。籐本,以捲鬚攀援他物上升。塊根紡錘形或塊狀,深棕紅色,根皮栓化,易剝落。小枝光滑,棕褐色,具縱紋。吁互生,掌狀復葉,具柄;小葉片通常5枚,再次作掌狀或羽狀分裂;小葉有短柄或幾無柄,最終裂片披針形殘菱形,大小不等,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不規則缺刻狀粗齒,葉軸及小葉柄有翅;葉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均光滑無毛。聚傘花序與葉對生,總花梗長4~9厘米,常纏繞,花小,直徑1.5~2毫米,淡黃色;花萼5片,不明顯;花瓣5片,卵圓形,後脫落;雄蕊5枚,花絲短;花盤杯狀,明顯;子房著生花盤中央,2室,花柱1枚,甚短。漿果球形,直徑6~7毫米,藍色或藍紫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佈】生長於荒山的灌木叢中。分佈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山西、陝西、廣西、內蒙古等地。主產河南、湖北、安徽、江西。此外,江蘇、浙江、四川、廣西等地亦產。

【栽培】乾燥的塊根呈長橢圓形或紡錘形,兩頭較尖,略彎曲,長3~12厘米,直徑1~3厘米,外皮紅棕色,有皺紋,易層層脫落,內面淡紅褐色。縱切瓣切面周邊常向內捲曲,中部有一凸起的稜線。斜片呈卵圓形,厚1.5~3毫米,中央略薄,周邊較厚,微翹起或微彎曲。質輕,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斷面白色或淡紅色。氣微,味甘。以肥大、斷面粉紅色,粉性足者為佳。

【化學成份】含粘液質、澱粉等。

【性味】

苦甘辛,涼。

1《本經》:"味苦,平。"

2《別錄》:"甘,微寒,無毒。"

3《藥性論》:"味苦,平,有毒。"

4《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苦辛。"

【歸經】

入心、肝、脾經。

1《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經。"

2《本草求真》:"入肝、脾。"

3《本草撮要》:"入足少陰、厥陰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散結,生肌,止痛,治癰腫,疔瘡,瘰疬,燙傷,溫瘧,驚癇[FS:PAGE],血痢,腸風,痔漏。

1《本經》:"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

2《別錄》:"下赤白,殺火毒。"

3《藥性論》:"治面上皰瘡。"

4《日華子本草》:"止驚邪,發背,瘰竊,腸風,痔漏,刀箭瘡,撲損,溫熱瘧疾,血痢,燙火瘡,生肌止痛。"

5《本草圖經》:"治風,金瘡。"

6李杲:"塗一切腫毒,敷疔瘡。"

7《綱目》:"解狼毒毒。"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撒或調塗。內服:煎湯,1~3錢。

【注意】

脾胃虛寒及無實火者忌服。

1《本草經集注》:"代赭為使。反烏頭。"

2《本草經疏》:"癰疽已潰者不宜服。"

3《本經逢原》:"陰疽色淡不起,胃氣弱者,非其所宜。"

【附方】

1治癰腫:一白蘞二分,藜蘆一分。為末,酒和如泥,貼上,日三。(《補缺肘後方》)

二白蘞、烏頭(炮)、黃芩各等分。搗末篩,和雞子白敷上。(《普濟方》白蘞散)

2斂瘡:白蘞、白芨、絡石各半兩,取干者。為細末,干撒瘡上。(《雞峰普濟方》白蘞散)

3治聤耳出膿血:白蘞、黃連(去須)、龍骨、赤石脂、烏賊魚骨(去甲)各一兩。上五味,搗羅為散。先以綿拭膿干,用藥一錢匕,綿裹塞耳中。(《聖濟總錄》白蘞散)

4治白癜風,遍身斑點瘙癢:白蘞三兩.天雄三兩(炮裂去皮臍),商陸一兩,黃芩二兩,乾薑二兩(炮裂、銼),躑躅花一兩(酒拌炒令干)。上藥搗羅為細散,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二錢。(《聖惠方》白蘞散)

5治凍耳成瘡,或癢或痛者:黃柏、白蘞各半兩。為末。先以湯洗瘡,後用香油調塗。(《仁齋直指方》白蘞散)

6治瘰疬生於頸腋,結腫寒熱:白蘞、甘草、玄參、木香、赤芍葯、川大黃各半兩。上藥搗細羅為散,以醋調為膏,貼於患上,干即易之。(《聖惠方》白蘞散)

7治皮膚中熱痱、瘰疬:白蘞、黃連各二兩,生胡粉一兩。上搗篩,容脂調和敷之。(《劉涓子鬼遺方》白蘞膏)

8治扭挫傷:見腫消二個,食鹽適量。搗爛外敷。(《全展選編·外科》)

9治湯火灼爛:白蘞末敷之。(《備急方》)

十治吐血、咯血不止:白蘞三兩,阿膠二兩(炙令燥)。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二鏡匕,酒水共一盞,入生地黃汁二合,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如無地黃汁。入生地黃一分同煎亦得。(《聖濟總錄》白蘞湯)

【臨床應用】

1治療外科炎症

將白蘞塊根去皮研末,取3兩(用量根據炎症面積加減)以沸水攪拌成團後,加75~95%酒精調成稠糊狀,外敷患處,每日1次,以愈為度。對於癤、癰、蜂窩織炎、淋巴結炎、各種炎性腫塊等急性感染的初期,有顯著療效。共觀察3l例,除個別病情危急、全身反應嚴重加用抗菌素外,一般不用其他藥物。用藥後疼痛減輕,炎症很快吸收或局限。一般經治2~3天可愈。

2治療扭挫傷

取見腫消2個,食鹽適量,搗爛如泥外敷。共治80例,66例有效。有的經治4天就腫消痛減而愈。

【摘錄】《*辭典》

白蘞--《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1.《本經》。

2.陶弘景:白蘞近道處處有之。作籐生,根如白芷。破片,以竹穿之,日干。生取根搗敷癰腫亦效。

3.《唐本草》:白蘞,根似天門冬,一株下有十許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葯,殊不如白芷。

4.《本草圖經》:白蘞,今江淮州郡及荊、襄、懷、孟、商、齊諸州皆有之。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莖,葉如小桑,五月開花,七月結實,根如雞鴨卵,三、五枚同窠,皮赤黑,肉白。濠州有一種赤蘞

【拼音名】 Bai Liǎn

【英文名】 Japanese Ampelopsis,Japanese Ampelopsis Root, Root of Japanese Ampelopsisc

【別名】兔核、白根、崑崙、貓兒卵、鵝抱蛋、見腫消、穿山老鼠、白水罐、山地瓜、鐵老鼠、母雞帶[FS:PAGE]仔、老鼠瓜薯、山栗子、人卦牛、白漿罐、野紅薯、地老鼠、野著薯、母雞抱蛋。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Makino [Paullinia japonica Thunb.]

采收和儲藏:春、秋季採挖,除去莖及細鬚根,洗淨,多縱切成兩瓣、四瓣或斜片,曬乾。

【原形態】白蘞 落葉攀援木質籐本,長約1m。塊根粗壯,肉質,卵形、長圓形或長紡錘形,深棕褐色,數個相聚。莖多分枝,幼枝帶淡紫色,光滑,有細條紋;捲鬚與葉對生。掌狀復葉互生;葉柄長3-5cm,微淡紫色,光滑或略具細毛;葉片長6-10cm,寬7-12cm;小葉3-5,羽狀分裂或羽狀缺刻,裂片卵形至橢圓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深鋸齒或缺刻,中間裂片最長,兩側的較小,中軸有閒翅,裂片基部有關節,兩面無毛。聚傘花序小,與葉對生,花序梗長3-8cm,細長,常纏繞;花小,黃綠色;花萼5淺裂;花瓣、雄蕊各5;花盤邊緣稍分裂。漿果球形,逕約6mm,熟時白色或藍色,有針孔狀凹點。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地、荒坡及灌木林中,也有栽培。

資源分佈:分佈於華北、東北、華東、中南及陝西、寧夏、四川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涼爽濕潤的氣候,從亞熱帶到溫帶均能栽培,適應性強,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砂質壤土、壤土、粘壤上均可種植。

栽培技術 用分根和扦插繁殖。分很繁殖:在春季植株未萌芽前,將植株挖出,每株分出帶芽的根3-4個,按行珠距40cm×40cm開穴栽種,每穴栽1個帶芽的根,覆土,將周圍壓實澆水,約20d左右出苗。打插繁[FS:CONTENT_END]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