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子

【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Dōnɡ Guā Zǐ

【別名】白瓜子(《本經》),瓜子、瓜瓣(《金匱要略》),冬瓜仁(《別錄》),瓜犀(《荊楚歲時記》)。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冬瓜的種子。食用冬瓜時,收集種子,洗淨,選成熟者,曬乾。

【生境分佈】全國大部地區均產。以四川、浙江、江蘇、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產量較大。

【性狀】乾燥種子呈扁平的長卵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厘米左右,寬約6毫米。外皮黃白色,有時有裂紋,一端純圓,另一端尖,尖端有2個小突起,其一較小者為種臍;另一突起較大,上有一明顯的珠孔。邊緣光滑(單邊冬瓜子)或兩面邊緣均有一環形的邊(雙邊冬瓜子)。剝去種皮後,可見乳白色的種仁,有油性。氣微,味微甜。以白色、粒飽滿、無雜質者為佳。

【化學成份】

種子含皂甙0.68%、脂肪、尿素、瓜氨酸等。

同屬植物Benincasa ccrifera種子的脂肪油中含亞油酸62.3%,油酸21.9%,飽和脂肪酸15.6%,種子中並分離出少量腺嘌呤,胡蘆巴鹼等。

【炮製】揀淨雜質,用時搗碎。或用文火微炒至黃白色。置乾燥處,防蟲蛀及鼠咬。

【性味】

甘,涼。

1《本經》:味甘,平。

2《別錄》:寒,無毒。

3《陸川本草》:甘,涼。

【歸經】《得配本草》:入足厥陰經。

【功能主治】

潤肺,化痰,消癰,利水。治痰熱咳嗽,肺癰,腸癰,淋病,水腫,腳氣,痔瘡,鼻面酒齇。

1《本經》:益氣。

2《別錄》:主煩滿不樂。

3崔禹錫《食經》:利水道,去淡水。

4《日華子本草》:去皮膚風剝黑皯,潤肌膚。

5《綱目》:治腸癰。

6《本草經疏》:能開胃醒睥。

7《本草述》:主治心經蘊熱,小水淋痛,並鼻面酒渣如麻豆,疼痛,黃水出。

8《本草從新》:補肝明目。

9《本草述鉤元》:主腹內結聚,破潰膿血,凡腸胃內壅,最為要藥。

十陳念祖:能潤肺化痰,兼益胃氣。

⑾《山東中藥》:治腎臟炎,尿道炎,小便不利,腳氣,水腫。

⑿《中國藥植圖鑒》:罨痔疾腫痛,或洗滌。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4錢;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或研膏塗敷。

【注意】《別錄》:久服寒中。

【附方】

1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葦莖(切,二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薏苡仁半升,桃仁三十枚,瓜瓣(目前多用冬瓜仁)半升。上四味細切,內葦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當吐如膿。(《金匱要略》千金葦莖湯)

2治腸癰膿未成,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大黃四兩,牡丹皮一兩,桃仁五十個,瓜子半斤,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金匱要略》大黃牡丹湯)

3治男子白濁,女子白帶:陳冬瓜仁炒為末。每空心米飲服五錢。(《救急易方》)

4治消渴不止,小便多:干冬瓜子、麥門冬、黃連各二兩。水煎飲之。《摘元方》

5治男子五勞七傷,明目:白瓜子七升,絹袋盛,攪沸湯中三遍,暴干;以酢五升浸一宿,暴干;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之。(《千金方》)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