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拼音名】Da Honɡ Pao
【別名】簸赭子、矮零子、豆瓣柴、鐵打杵、碎米果、牙痛草、碎米顆、碎米柴
【來源】
藥材基源:為紫金牛科植物鐵仔的根或枝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yrsine africana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來收,洗淨,切設曬乾。
【原形態】
灌木,高0.5-1m。小枝圓柱形,幼嫩時被銹色微柔毛。葉互生;葉柄極短,下延至小枝上;葉片革質或堅紙質,通常為橢圓狀倒卵形,長1-2cm,寬0.7-1cm,先端廣飩或近圓形,具短刺尖,基部楔形,邊緣常從中部以上具鋸齒,齒端常具短刺尖,背面常具小腺點,尤以邊緣較多。花簇生或近傘形花序,腋生,基部具一圈苞片;花梗長0.5-1.5mm,無毛或被腺狀微柔毛。花4數,長2-2.5mm;花導長約0.5mm,萼片廣卵形至橢圓狀卵形,具緣毛及腺點;花冠在雌花中長為萼的2倍或略長,基部連合成管,管長為全長的1/2或更多;花絲基部連合成管,管口具緣毛,花藥長圓形;雌蕊長過雄蕊,子房長卵形或圓錐形,花柱伸長,柱頭點尖,2半裂或邊緣流蘇狀;花冠在雄花中長為管的1倍左右,花冠管為全長的1/2或略短,裡面與花絲合生部分被微柔毛,裂片卵狀披針形,具緣毛及腺毛;雄蕊伸出花冠很多,花絲基部連合,均被微柔毛,花藥伸出花冠約2/3;雌蕊在雄花中退化。
果球形,直徑達5mm,紅色變紫黑色,光亮。花期2-3月,有時5-6月,果期10-11月,有時2或6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000-3600m的荒坡、石山坡疏林下或林緣。
資源分佈:分佈於西南及陝西、甘肅、湖北、台灣、廣西、西藏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小枝圓柱形,常具稜角,被褐色柔毛,多切成段;葉面多皺縮,完整者呈橢圓形或倒卵形,長0.5-3cm,寬0.3-1cm,先端近圓形,常具小尖頭,基部楔形,中部以上近邊緣有腺點,羽狀脈,上面深綠色。近革質。氣弱,味苦、澀。
【化學成份】鐵仔含鐵仔醌(myrisinone)和5-O-甲基摁貝素(5-O-methylembelin)[1]。葉和嫩枝含皂甙,由報春花甙元(primulagenin)A與葡葡糖、鼠李糖和葡萄糖醛酸以1:2:1:1摩爾之比例組成[2]。
【藥理作用】抗腫瘤 葉及小枝的乙醇提取物100mg/kg或碎米棵皂甙5mg/kg對大鼠瓦克肉瘤-256有抑製作用。 2.驅蟲:貝素有驅蟲作用(僅對絛蟲有效),一般劑量為0.2-0.4克;過量可中毒。信筒子醌對絛蟲等有驅殺作用。
【毒性】有效劑量與中毒劑量相距太近,毒性頗大。
【性味】苦;微甘;性涼
【歸經】脾;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祛風止痛;清熱利濕;收斂止血。主治風濕痺痛;牙痛;洩瀉;痢疾;血崩;便血;肺結核咳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30g。外用:葉適量,煎水洗。
【各家論述】1.《貴州民間藥物》:驅風濕,活血。治痢疾。2.《雲南中草藥》:消炎,止痛,止痢。治牙痛,腸炎,痢疾。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