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金花草

【出處】出自《廣西中藥志》

【拼音名】Da Ye Jīn Huā Cǎo

【英文名】Commonwedgelet Fern Leaf, leaf of Common Wedgelet Fern

【別名】野黃連、水黃連、牙齒芒、擎天蕨、雪仙草、掃雪花、蜢蚱參、上樹細辛草、青蕨、金花草、大金花草、烏韭、石發、地柏枝、雉雞尾、小雞尾草、細葉狼箕、花葉鳳尾草、烏竹、牆柏、細葉鳳凰尾、土黃連、孔雀尾、萬能解毒草、苦黃連

【來源】

藥材基源:為鱗始蕨科植物烏蕨的全草或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phenomeris chinensis(L.)Maxon[Adiantum chusanum L.;Stenoloma chusana(L.)Ching]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挖取帶根莖的全草,去雜質,洗淨,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可達65cm。根莖堅硬而短,橫走,密被赤褐色鑽狀鱗片。葉近生,葉柄長達25cm,禾稈色,光亮,直立;葉近革質,無毛;3-4回羽狀分裂,披針形,長20-40cm,寬5-12cm;下部羽片卵狀披針形,斜展,長5-10cm,寬2-5cm;小羽片矩圓形或披針形;末回裂片楔形,先端截形,有牙齒,基部楔形,下延,葉脈下面明顯,2叉狀分枝。孢子囊群頂生,每裂片上1-2枚,囊群蓋灰棕色,半杯形,寬與葉緣等長,向外開裂。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1900m的林下、路邊或空曠處。

資源分佈:分佈於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性狀】

1.性狀鑒別 根莖粗壯,長2-7cm,表面密被赤褐色鑽狀鱗片,上方近生多數葉,下方眾多紫褐色鬚根。葉柄長10-25cm,直徑約2mm,呈不規則的細圓柱形,表面光滑,禾稈色或基部紅棕色,有數條角稜及1凹溝;葉片披針形,三至四回羽狀分裂,略皺折,棕褐色至深褐色,小裂片楔形,先端平截或1-2淺裂;孢子囊群1-2個著生於每個小裂片先端邊緣。氣微,味苦。

2.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表皮細胞近圓形,壁稍厚。下皮層棕紅色,由數列多角形的厚壁細胞組成,內含澱粉粒。皮層寬廣,薄壁細胞類圓形或不規則形,胞腔內充滿澱粉粒。內皮層明顯,細胞呈扁長方形,中柱鞘為2-3列薄壁細胞。中柱為管狀中柱。

【化學成份】葉含牡荊素(Vitexin),丁香酸(Syringic acid),山柰酚(kaempferol),原兒茶醛(Procatechualdehyde),原兒茶酸(Procatechuic acid)。

【藥理作用】10%煎劑用平板海綿片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有抑製作用;對人型結核桿菌也有抑製作用。2.全草煎劑用平板稀釋法,1:400濃度對鉤端螺旋體有抑製作用。

【性味】微苦;寒;無毒

【歸經】肝;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止血。主感冒發熱;咳嗽;咽喉腫痛;腸炎;痢疾;肝炎;濕熱帶下;癰瘡腫毒;痄腮;口瘡;燙火傷;毒蛇、狂犬咬傷;皮膚濕疹;吐血;尿血;便血;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絞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外敷;或煎湯洗。

【各家論述】1.《峨嵋藥植》:根狀莖:清火退熱。2.《貴州民間方藥集》:全草:止咳。治傷風感冒;外用治九子瘍,消腫毒。3.《廣西中藥志》:葉:治熱咳吐血,紅白痢疾,解毒;外治跌打出血,水火燙傷,瘡瘍爛肉等證;根:治赤白痢。4.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全草:清熱,解毒,利濕。治流感,感冒,咳嗽,扁桃體炎,腮腺炎,腸炎,痢疾,皮膚濕疹。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