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拼音名】Dui Mǎ ěr Jue
【別名】小葉金雞尾巴草
【來源】為鱗毛蕨種植物對馬耳蕨的全草及根莖。
【原形態】多年生常綠草本,高30~60厘米。根莖近直立,連同葉柄基部有黑褐色卵狀披針形和棕色鑽狀披針形鱗片。葉柄叢生,長15~30厘米,禾稈色,基部以上直達葉軸疏生黑色條形鱗毛;葉片披針形,長18~30厘米,寬8~15厘米,先湍急尖,基部截形,2回羽狀分裂;羽片鐮狀披針形,長4~8厘米,寬8~15毫米,稍離生,具短柄,先端長漸尖而彎曲,基部不對稱;小羽片為不等邊的長矩圓形;有銳尖的芒狀堅齒,基部向上的小羽片大而凸起,葉薄革質,上面有光澤。孢子囊群散生於葉緣和中肋之間,圓形,黑色,囊群蓋盾形。
【生境分佈】生陰暗山谷潮濕林下、溪邊及竹林內。分佈浙江、江西、廣東、貴州、湖北、四川、雲南等地。
【功能主治】治各種腫毒初起,乳癰。
【附方】
1治各種腫毒初起:對馬耳蕨全草,水煎,沖甜酒服。
2治乳癰:對馬耳蕨全草加通草,水煎,沖酒服。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