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小麥

【出處】《本草匯言》

【拼音名】Fu Xiǎo Mai

【別名】浮水麥(《本草蒙筌》),浮麥(《綱目》)。

【來源】為乾癟輕浮的小麥,水淘浮起者。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小麥條。

【生境分佈】全國大部分地區多有生產。

【性狀】乾燥穎果呈長圓形,長約2~6毫米,直徑約1.5~2.5毫米。表面淺黃棕色或黃色,略皺,腹面中央有較深的縱溝,背面基部有不明顯的胚1枚,頂端有黃色柔毛。質堅硬,少數極癟者,質地較軟。斷面白色或淡黃棕色。少數帶有穎及稃。氣無,味淡。以粒勻、輕浮,表面有光澤者為佳。

【炮製】

揀去雜質,篩淨灰屑,漂洗後曬乾。

【性味】

甘鹹,涼。

1《綱目》:甘鹹,寒,無毒。

2《本草備要》:鹹,涼。

【功能主治】

治骨蒸勞熱,止自汗盜汗。

1《本草蒙筌》:斂虛汗。

2《綱目》: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婦人勞熱。

3《現代實用中藥》:補心,止煩,除熱,斂汗,利小便。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炒焦研末。

【附方】

1治盜汗及虛汗不止:浮小麥,文武火炒令焦,為末。每服二錢,米飲湯調下,頻服為佳。一法取陳小麥用干棗煎服。(《衛生寶鑒》)

2治男子血淋不止:浮小麥加童便炒為末,砂糖煎水調服。(《奇方類編》)

【各家論述】

1《本草匯言》:卓登山雲,浮小麥小麥之皮,枯浮無肉,體輕性燥,善除一切風濕在脾胃中。如濕勝多汗,以一、二合炒燥煎湯飲。倘屬陰陽兩虛,以致自汗盜汗,非其宜也。

2《本經逢原》:浮麥,能斂盜汗,取其散皮腠之熱也。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