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草圖經》
【拼音名】Fan Lǚ
【別名】蔜(《爾雅》),蘩蔞(《別錄》),滋草(《千金·食治》),鵝腸菜、鵝兒腸菜(《綱目》),五爪龍(《湖南藥物誌》),狗蚤菜(《廣西藥植名錄》),鵝餛飩(蘇醫《中草藥手冊》)。
【來源】方石竹抖植物繁縷的莖、葉。4~7月花開時采收,曬乾。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長15~60厘米。莖質柔軟,綠色,圓柱形,下部節上生根,上部叉式分枝,莖中有一條維管束,莖表一側有細毛一列。葉對生,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長0.5~2.5厘米,寬0.5~1.8厘米,頂端銳尖,全緣;上部葉無柄,下部葉有柄。聚傘花序腋生或頂生,上開多數小花;花柄纖弱,一側有毛,花後漸次向下,至果實開裂時復直立;萼5片,卵狀長橢圓形,稍鈍頭,綠色,有腺毛,長4毫米許;花瓣5片,白色,短於萼或等長,2深裂,直達底部之邊緣:雄蕊10,花絲纖細,藥先端紫色後轉藍色;雌花3,子房卵形,花柱短。蒴果卵形,微長於宿萼,熟時先端5瓣裂。種子黑褐色,圓形,表面有鈍瘤。花期由春到秋。
【生境分佈】生於原野及耕地上。全國各地都有分佈。
【性味】
甘微鹹,平。
1《別錄》:酸,平,無毒。
2孟詵:溫。
3《綱目》:甘微鹹。
【功能主治】
活血,去瘀,下乳,催生。治產後瘀滯腹痛,乳汁不多,暑熱嘔吐,腸癰,淋病,惡瘡腫毒,跌打損傷。
1《別錄》:主積年惡瘡不愈。
2《藥性論》:主治產後血塊,炒熱和童子小便服。
3《本草拾遺》:主破血,產婦煮食之,及下乳汁;產後腹中有塊痛,以酒炒,絞取汁溫服;又取暴干為末,醋煮為丸,空腹服三十丸,下惡血。
4《本草圖經》:揩齒宣露,干作未有益。
5《貴州民間方藥集》:解熱利尿,催生,催乳,活血去瘀。治跌打損傷,消傷腫,又治無名腫毒。
6《中國藥植圖鑒》:生葉揉汁,外用治瘡傷;莖葉拌鹽咬之,能治齒痛;醋和,或燒存性麻油調敷瘡及腫毒。
7《湖南藥物誌》:止小便利,遺尿,洗手足風丹,遍身癢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燒存性研末調敷。
【附方】
1治產婦有塊作痛:蘩蔞草滿手兩把,以水煮服之。(《范汪方》)
2治中暑嘔吐:鮮繁縷七錢,杞木葉、腐婢、白牛膝各四錢。水煎,飯前服。(江西《草藥手冊》)
3治腸癰:新鮮蘩蔞二兩五錢。洗淨,切碎,搗爛煮汁,加黃灑少許,一日二回,溫服。(《現代實用中藥》)
4治淋:蘩蔞草滿手兩把,以水煮服之,可常作飲。(《范汪方》)
5治丈夫患惡瘡,陰頭及莖作瘡膿爛,疼痛不可堪忍,久不瘥者:蘩蔞灰一分,蚯蚓新出屎泥二分。以少水和研,緩如煎餅面,以泥瘡上,干則易之。禁酒、面、五辛並熱食等。(《千金·食治》)
6治癰腫,跌打傷:鮮繁縷三兩,搗爛,甜酒適量,水煎服;跌打傷加瓜子金根三錢。外用鮮繁縷適量,酌加甜酒釀同搗爛敷患處。(江西《草藥手冊》)
7烏髭發:蘩蔞為虀,久久食之。(《聖惠方》)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