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別錄》
【拼音名】Guī Rou
【來源】為龜科動物烏龜的肉。
【原形態】形態詳龜版條
【性味】
甘鹹,平。
1《食療本草》:溫,味酸。
2《日用本草》:味酸,溫,有小毒。
3《綱目》:甘酸,溫,無毒。
4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鹹,平。
【功能主治】
益陰補血。治勞瘵骨蒸,久嗽咯血,久瘧,血痢,腸風痔血,筋骨疼痛。
1《別錄》:肉作羹臛,大補。
2《唐本草》:釀酒,主大風緩急,四肢拘攣,或久癱緩不收攝,皆差。
3《食療本草》:主除溫瘴氣,風痺,身腫,踒折。
4《日用本草》:大補陰虛,作羹臛,截久瘧不愈。
5《綱目》:治筋骨疼痛及一、二十年寒嗽,止瀉血、血痢。
6《醫林纂要》:治骨蒸勞熱,吐血,衄血,腸風血痔,陰虛血熱之症。
7《四川中藥志》:治女子干病,老人尿多及流血不止。
【用法用量】煮食或炙灰研末。
【附方】
1治虛勞失血咯血,咳嗽寒熱,補陰降火:田龜,煮取肉,和蔥、椒、醬、油煮食。(《便民食療》)
2治肺癆吐血:龜肉、沙參、蟲草。共燉服。(《四川中藥志》)
3治久咳嗽上氣:生龜三枚。治如食法,去腸,以水五升,煮取三升,以漬曲,釀秫米四升,如常法,熱,飲二升,令盡。(《補缺肘後方》)
4治痢及瀉血:烏龜肉,以沙糖水拌,椒和,炙煮食之,多度。(《普濟方》)
5治熱氣濕痺,腹內激熱:龜肉同五味煮食之,微洩為效。(《普濟方》)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