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草衍義》
【拼音名】Huanɡ Shǔ Kui Zǐ
【來源】為錦葵科植物黃蜀葵的種子。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
【性味】
甘,寒,滑。
1《綱目》:甘,寒,滑,無毒。
2《陝西中草藥》:甘,平。
【功能主治】
利水,消腫,通乳。治淋病,水腫,乳汁不通,癰腫,跌扑損傷,骨折。
1《本草圖經》:主淋澀,又令婦人易產。
2《綱目》:治癰腫,利小便,五淋水腫,產難,通乳汁。
3《陝西中草藥》:補脾健胃,生肌。治消化不良,不思飲食,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或入散劑。外用:研末調敷。
【注意】孕婦忌服。
【附方】
1治小便不通:黃蜀葵子三、四十粒,細研,以湯沖,絞取汁一小盞,頓服。(《聖濟總錄》)
4治癰腫不破:黃葵子研,酒服。(《衛生易簡方》)
3治便癰初起:黃蜀葵子十七粒;皂角半挺。為末,以石灰同醋調塗。(《永類鈐方》)
4治打撲損傷:黃蜀葵子研,酒服二錢。(《海上方》)
5催生:黃葵子(炒)七十粒,爛研,酒服。(《海上方》)
【各家論述】《綱目》:黃葵子,古方少用,今為催生及利小便要藥,入湯、散皆宜。蓋其性滑,與冬葵子同功故也。花、子與根性功相同,可以互用,無花用子,無子用根。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