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草衍義》
【拼音名】He Huān Huā
【別名】夜合花(《本草衍義》),烏絨(《雷公炮製藥性解》)。
【來源】為豆科植物合歡的花或花蕾。6月花初開時採的花,商品稱合歡花,花未開時採的花蕾,商品稱合歡米,除去枝葉,曬乾。
【原形態】形態詳合歡皮條
【生境分佈】藥材產浙江、安徽、江蘇、四川等地。
【性狀】
1合歡花:乾燥花序呈團塊狀,有如棉絮。小花長約0.8~1厘米,彎曲,淡黃褐色或綠黃色;花冠筒狀,先端5裂,外面有長柔毛;花萼細筒狀,綠黃色;雄蕊多數,花絲細長,伸出花冠外,交織紊亂,易斷。微香。
2合歡米:乾燥花蕾,青綠色,不分瓣。
【性味】
甘,平。
1《四川中藥志》:性平,味苦,無毒。
2江西《中草藥學》:甘,平。
【歸經】《四川中藥志》:入心、脾等經。
【功能主治】
舒郁,理氣,安神,活絡。治鬱結胸悶,失眠,健忘,風火眼疾,視物不清,咽痛,癰腫,跌打損傷疼痛。
1《本草便讀》:能養血。
2《分類草藥性》:能清心明目。
3《四川中藥志》:能合心志,開胃理氣,消風明目,解郁。治心虛失眠。
4江西《中草藥學》:解郁安神,和絡止痛。治肝郁胸悶,憂而不樂,健忘失眠。有時還用於跌打損傷,癰腫疼痛。
5《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咽喉疼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附方】
1治心腎不交失眠:合歡花、官桂、黃連、夜交籐。煎服。
2治風火眼疾:合歡花配雞肝、羊肝或豬肝,蒸服。
3治眼霧不明:合歡花、一朵雲,泡酒服。(1方以下出《四川中藥志》)
4治打搕損疼痛:夜合花末,酒調服二錢匕。(《子母秘錄》)
5治腰腳疼痛久不差:夜合花四兩,牛膝一兩(去苗),紅藍花一兩,石鹽一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麩炒微黃),桂心一兩。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百餘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三十丸,晚食前再服。(《聖惠方》夜合花丸)
【備註】四川地區尚用同屬植物山合歡的花和花蕾。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