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Hān
【別名】魁陸(《爾雅》),魁蛤、復累、瓦屋子(《說文》),蚶子(《嶺表錄異》),伏老(《本草圖經》),血蚶、毛蛤(《山東中藥》)。
【來源】為蚶科動物魁蚶、泥蚶、毛蚶等蚶子的肉。春、秋采捕。
【原形態】
1魁蚶
貝殼2片,堅厚,呈斜卵圓形,極膨脹,合抱近於球形。殼長約8厘米,寬約6厘米。殼頂稍接近,背部兩側略呈鈍角;腹緣圓,前端短,後端延伸。放射肋寬,平滑整齊,約42~48條,無明顯的結節。殼面白色,被棕色外皮及細毛;殼內面白色,近頂部略灰色。邊緣厚,有與放射肋溝相當的突齒。鉸合部直,鉸合齒約70枚,由兩端向中央漸細密。外套痕與閉殼肌痕均顯明,前閉殼肌痕較小,近圓形,後閉殼肌痕較大,近方形。外套邊緣厚,有褶襞,外側具有與邊齒相當的刻紋。
生活於淺海泥沙中。我國沿海均有分佈。
2泥蚶
貝殼較小,卵圓形。長約4.5厘米,寬約4厘米。殼頂間距離較遠,放射肋18~20條,由斷續的粒狀突起構成。鉸合齒約40枚。
生活於淺海軟泥灘中。沿海地區均有分佈;山東、浙江、福建、廣東等地亦有養殖。
3毛蚶(《本草求原》)
貝殼較短而寬,呈長卵形。兩殼通常不等,右殼較小,背側兩端略具稜角。殼表放射肋30~34條,肋上有小結節,左殼上較顯明,外面被有帶毛的殼皮,鉸合齒約50枚。
生活於淺海泥沙中。沿海地區均有分佈。
以上幾種動物的貝殼(瓦楞子)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化學成份】魁蚶肉含水分82.04%、粗蛋白質15.79%、粗脂肪0.45%、灰分1.72%、糖原1.067%。每100克含維生素A元400國際單位,B1-200微克,B2-200微克,尼克酸2.5毫克,C-10毫克。
【性味】
甘,溫。
1《別錄》:昧甘,平,無毒。
2《食疔本草》:寒。
3《品彙精要》:味鹹,性溫,無毒。
【功能主治】
補血,溫中,健胃。治血虛瘙痺,胃痛,消化不良,下痢膿血。
1《別錄》:主瘙痺洩痢,便膿血。
2《食療本草》:潤五臟,治消渴,開關節。
3《本草拾遺》:治心腹冷氣,腰脊冷風,利五臟,健胃。
4《四聲本草》:溫中消食,起陽。
5《日華子本草》:益血色。
6《醫林纂要》:補心血,散瘀血,除煩醒酒,破結消痰。
【注意】《隨息居飲食譜》:濕熱盛者忌之。
【各家論述】《本草經疏》:蚶,味甘,氣溫,性亦無毒。《經》曰:裡不足者,以甘補之。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甘溫能益氣而補中,則五臟安,胃氣健,心腹腰脊風冷俱瘳矣,胃健則食自消,髒暖則陽自起,氣充則血自華也。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