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姬姓,秦氏,名越人,勃海郡人,以善於診脈而著稱於世。《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稱日:「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淮南子·泰族訓》亦日:「所以貴扁鵲者,非貴其隨病而調藥,貴其辱息脈血而知病所從生。」。皆足以證明其善於診脈為世所公認。
有人認為:扁鵲非指一人,乃是當時醫術高超者之統稱。如果是這樣.那麼扁鵲脈法亦非個人經驗的總結,而是反映著當時的脈學成就。由於《難經》脈法已介紹於前,因此,這裡所參照的主要是《脈經》收錄的「扁鵲陰陽脈法」、「扁鵲脈法」、「扁鵲診諸反逆脈」、「診損至脈」等文獻。從中可以看出,扁鵲脈法有知下特點:
與《內經》相互滲透
由於扁鵲活動年代與《內經》成書時期大體一致,因此,診脈的原則與《內經》亦多重台,甚至某些具體論述也如出一輒。例如:《扁鵲診諸反逆死脈要訣》與《素問·大奇論》幾乎一字不差,只是論述編排的次序略有不同而已。
另外,在扁鵲的論述中,常出現冠以「經日」、「經言」的引語,而其內容叉為《內經》所無。如「經言:得病七八日,脈如屋漏雀啄者死」。「脈五來一止,不復增減者死,經名日代」,等等。說明扁鵲脈法除與《內經》相互影響外,可能還別有所承,或許來自長桑君所傳之上古醫書。另外後世稱為「十怪脈」的蝦游、魚翔、偃刀、轉豆等,其描述亦首見於扁鵲,而為《內經》所無。如其日:「脈困病人脈如蝦之遊,如魚之翔者,死。」「脈如轉豆者死。脈如偃刀者死。並指出了死脈的共同特點是:「如群鳥之聚,一馬之馭系,水交馳之狀,如懸石之落。出筋之上,藏筋之下,堅關之裡,不在榮衛。」這些描述至今仍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在診法上《內經》同時採用寸口、喉手、遍身三種診法,而扁鵲則全部採用獨取寸口診法,甚至可以認為《內經》中的寸口診法即來自於扁鵲。可見扁鵲脈法與《內經》脈法是同中有異、相互滲透。
陰陽脈法
扁鵲的陰陽脈法,以其三陰三陽獨特的時空分佈,自成一體。關於三陰三陽在一日中的分佈,《扁鵲陰陽脈法》日:「平旦日太陽,日中日陽明,晡時曰少陽,黃昏日少陰,夜半日太陰,雞鳴日厥陰,是三陰三陽時也。與一般厥陰少陽陽明太陽太陰少陰的順序有異。關於三陰三陽在一年中的分佈,《扁鵲陰陽脈法》又日:「少陽之脈……王十一月甲子夜半,正月二月甲子壬。太陽之脈……三月四月甲子王。陽明之脈……五月六月甲子王。少陰之脈……王五月甲子中,七月八月甲子王。太陰之脈……九月十月甲子王。厥陰之脈……卜一月十二月甲子王。」從中可以看出其排列順序為少陽、太陽、陽明,少陰、太陰、厥陰。其主時,少陽從十一月至二月,少陰從五月至八月,分別為四個月。在少陽的主時中包含了厥陰主時,在少陰的主時中則包含著陽明主時。由此看來,一年之時僅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四者即可全部分主。人所共知,三陰三陽是在四象(太陽、少陽、太陰、少陰)中增加了陽明與厥陰而後形成的,而扁鵲的這種三陰三陽主時法,帶有濃厚的四象色彩。而這種尚未完全從四象中蛻化出來的現象在《內經》的陰陽學說中已經基本見不到了。
不僅如此,扁鵲對三陰三陽各自脈象的描述,亦與《內經》有所不同。如少陽「乍小乍大、乍長乍短,動搖六分,動搖六分以上者為病脈」。太陽「洪大以長,其來浮於筋上,動搖九分」。陽明「浮大以短,動搖三分;大前小後,狀如科鬥,其至跳」。動搖蘭分以上者為病脈。少陰「緊細動搖六分」。太陰「緊細以長,乘於筋上,動搖九分」。厥陰「沉短以緊,動搖三分」。與之對照,《內經》不但沒有記載三陰三陽脈的振幅,而且在脈象的描述上,只有《素問·平人氣象論》中的三陽脈與扁鵲大同。因此,可以認為,扁鵲的陰陽脈法,在年代上,可能更為久遠扁鵲除了注重-陰三陽脈的時空變化規律外,對脈搏起伏及至數變化所反應出來的陰陽變化也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觀察,並做出了規律性的總結。關於脈搏起伏盛衰的變化,《診損至脈》日:「脈一出日平,再出一人少陰;三出一人太陰;四出一人厥陰。再一出少陽;三人一出陽明;四人一出太陽。脈出者為陽,入者為陰。」這種以脈搏的起伏對比來確定陰陽盛袁的方法,與《索問,陰陽別論》的「來者為陽,去者為陰」的原則是一致的。但是在具體應用時,卻以出多為陰,人多為陽,似與出陽人陰相矛盾。其實不然,陰與陽本相互維繫,唯陰與陽均等方可陰陽和調。出多則陽盛而傷陰,故出多為陰病,人多則陰盛而傷陽,故人多為陽病。因而這裡所說三陰三陽脈的變化,實際上是正氣損傷狀況的表現。對於脈搏至數變化與陰陽盛衰的關係,扁鵲指出:「呼吸定息,脈五動而和緩為常,即陰陽勻停平和。若五至而緊則為奪氣。七至為離經,七至而緊為奪血。九至為奪精,九至而緊為奪形。十一至為死。脈遲則一息脈二至為一損,一息脈一至為二損,又稱為離經。一息又一呼脈一至為三損,又稱為爭。兩息脈一至為四損,又稱為亡血。兩息又一呼脈一至為五損,又稱為絕。」這種脈法對後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注意彤脒與痛脈之順逆
扁鵲認為,無論形體還是病症,都應與脈象相適應,反之則為逆。關於形與脈。扁鵲臼:「肥人脈細小如絲欲絕者死;贏人得躁脈者死。人身澀而脈來往滑者死;人身滑而脈來往澀者死。人身小而脈來往大者死。人身短而脈來往長者死;人身長而脈來往短者死。人身大而脈來往小者死。」其所說的死字當與病字互看,並非斷其必死,而是認為形與脈逆,患病則預後多差。關於病與脈。扁鵲日:「設病者,若閉目不欲見人者,脈當得肝脈弦急而長,反得肺脈浮短而澀者死也。病人若開目而褐、心下牢者,脈當得堅實而數,反得沉細而微者死。病若吐血復鼽衄者,脈當得沉細,而反浮大牢者死。病若譫言妄語、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反手足四逆,脈反沉細微者死。」等等,其論述比《內經》豐富得多。這說明,扁鵲脈法產生於豐富的l臨床經驗之中。
總之,扁鵲脈法與《內經》相互滲透,以獨取寸口為法,重在判斷陰陽盛衰、病勢之逆順,集當時脈學之精華,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