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湖南藥物誌》
【拼音名】Huī Guan Zhonɡ
【別名】蜈蚣草
【來源】為鱗毛蕨科植物對生耳蕨的全草。夏、秋采收,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20~90厘米。根狀莖直立,連同葉柄基部密生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5~10厘米,基部以上禾稈色,疏生鱗片;葉片披針形,紙質,長15~25厘米,中部寬2.5~3.5厘米,基部幾不變狹,近光滑,一回羽狀;中部羽片長1.2~1.8厘米(基部一對略短),基部寬6~8毫米,斜長方形或菱狀三角形,銳尖頭而具一凸尖,基部上側較寬,三角形凸起,下側平切,邊緣具三角狀尖鋸齒;葉脈羽狀分叉。孢子囊群生於小脈頂端,通常僅在主脈上側排成1行(有時下側上部有1~3枚);囊群蓋圓盾形,多少有鋸齒。
【生境分佈】生石灰岩縫中。分佈雲南、四川、湖南、湖北、安徽、廣東、台灣等地。
【性味】酸澀,微寒。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消腫,利尿。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或研末撤。
【附方】
1預防感冒:對生耳蕨五錢,水煎當茶飲。
2治跌打損傷:對生耳蕨、馬鞭草,搗碎,敷患處。
3治外傷、蛇咬傷:一對生耳蕨葉,搗碎(先將患處污血吸出)敷患處,如傷口潰爛.則將此葉研末,敷患處;二如腫勢向上升:對生耳蕨一兩,大蒜一錢,雄黃少許,水煎服。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