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三稜

【出處】

三稜始載於《本草拾遺》,涉及的種類較多。

1.《開寶本草》所謂形如鯽魚而體重的為京三稜,是指黑三稜科植物;而所謂形如烏梅而體輕的黑三稜,卻是指莎草科植物(Scirpus yagara Ohwi)。

2.《綱目》云:三稜多生荒廢陂池濕地,春時叢生,夏秋抽高莖,莖端復生數葉,開花六七枝,花皆細碎成穗,黃紫色,中有細子。其葉莖花實俱有三稜。所指及附圖均為本種。

【拼音名】Hēi Sān Lenɡ

【別名】三稜、泡三稜。

【來源】

藥材基源:為莎草科植物荊三稜的塊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cirpus yagara Ohwi[Scirpus maritimus C.B.Clarke]

采收和儲藏:秋季採挖,除去根莖及鬚根,洗淨,或削去外皮曬乾。

【原形態】荊三稜,多年生草本,高70-120cm。匍匐根莖粗而長,頂端生球狀快蔓。稈高大,粗壯,銳三稜形。葉稈生;葉片線形,長20-40cm,寬5-10mm,稍堅挺,葉鞘長達20cm。葉狀苞片3-5,長於花序;聚傘花序不分枝;小穗卵狀長圓形,銹褐色,長10-18mm,寬5-8mm,密生多數花;鱗片長圓形,長約8mm,有1脈,背面上部有短柔毛,先端略有撕裂狀缺刻,有長2-3mm的芒;下位剛毛6,幾與小堅果等長,有倒刺;雄蕊3,花藥線形,長約4mm;花柱細長,柱頭3,少為2。小堅果三稜狀倒卵形,長約3mm,熟時黃白色或黃褐色,表面有細網紋。花、果期5-7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湖、河淺水中和水濕地。

資源分佈:分佈於東北、華北、華東、西南及陝西、甘肅、青海、新疆、河南、湖北等地。

【性狀】

1.性狀鑒別:塊莖呈近球形,長2-3.5cm,直徑2-3cm,表面棕黑色,凹凸不平,有少數點狀鬚根痕;去外皮者下端略呈錐形,黃白色或灰白色,有殘存的根莖疤痕及未去淨的外皮黑斑,並有刀削痕。質輕而堅硬,難折斷,入水中漂浮於水面,稀下沉。碎斷面平坦,黃白色或棕黃色。氣微,味淡,嚼之微辛、澀。以個大、堅實者為佳。

2.顯微鑒別:2.1.塊莖橫切面:皮層為通氣組織,多被削去,偶有殘存。近內皮層外側有2-3層厚壁細胞環帶,棕色或暗棕色,細胞壁木化。內皮層細胞增厚呈馬蹄形。中柱鞘纖維1列或成束與小型維管束相間排列,中柱薄壁細胞類多角形,含微小的澱粉粒,直徑不及lμm,維管束周木型或外韌型,在薄壁組織中散有分泌細胞。

2.2.粉末特徵:灰棕色。

2.2.1.厚壁細胞單個散在、兩個並列或成片,黃棕色、綠棕色、黃綠色或淡黃色,多呈長條形,少數類圓形或長圓形,邊緣多不規則波狀凹凸或有短分枝,有的較平整,長15-216μm,直徑7-34μm,壁厚4-16μm,非木化或微木化,紋孔細小,孔溝短而密,壁極厚者胞腔不明顯。

2.2.2.木化薄壁細胞呈類長方形或長橢圓形,兩端平鈍或斜尖,長77-125μm,直徑14-32μm,壁厚4-7μm,連珠狀。

2.2.3.導管傍薄壁細胞呈長條形,長18-180μm,直徑5-18μm,壁厚2-4μm,連珠狀,微木化。

2.2.4.分泌細胞呈類圓形,直徑23-36μm,壁稍厚,內含棕色物。

2.2.5.薄壁細胞呈多角形或類圓形,直徑22-81μm,壁厚2-5μm,非木化,有的可見紋孔及孔溝。

2.2.6.木纖維多成束,黃色,細長,末端漸尖,長72-288μm,直徑7-18μm,壁厚3-5μm,微木化,孔溝較稀疏。另可見內皮層細胞和梯紋、網紋導管。

【化學成份】含白樺脂醇(betulin)和甘露醇(mannitol)。

【性味】味辛;苦;性平

【歸經】肝;脾經

【功能主治】祛瘀通經;破血消症;行氣消積。主治血滯經閉;痛經;產後瘀阻腹痛;跌打瘀腫;腹中包塊;食積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4.5-9g。

【注意】

體虛、血枯經閉及孕婦禁服。

1.《陝甘寧青中草藥選》:脾虛無瘀滯者忌用,孕婦禁用。2.南藥《中草藥學》:體虛者忌用。

【各家論述】論黑三稜功用特點了:李時珍:三稜能破氣散結,故能治諸病。其功可近於香附而力峻,故難久服。按戴原禮《證治要訣》云:有人病症癖腹脹,用三稜、莪茂,以酒偎煎服之,下一黑物如魚而愈也。(《綱目》){集解}:1.《本草圖,經》:今三稜,荊湘江淮水澤之間皆有。葉如莎草,極長,莖三稜如削,大如人指,高五六尺,莖端開花,大體皆如莎草而大,生水際及淺水中。苗下即魁,其傍有根橫貫,一根則連數魁,魁上發苗。采時斷其苗及橫根,形扁長如鯽魚者,三稜也。根末將盡,一魁末發苗,小圓如烏梅者,黑三稜也。又根之端鉤屈如爪者,為雞爪三稜。皆皮黑肌白而至輕。三者本一物,但力有剛柔,各適其用。因其形為名,如烏頭、烏喙,雲母、雲華之類,本非兩物也。今人乃妄以鳧茨、香附子為之。又本草謂京三稜,形如鯽魚,黑三稜形如烏梅而輕。今紅蒲根至堅重,刻削而成莫知形體,又葉扁莖圓,不復有三稜處,不知何緣名三稜也。今三稜皆獨傍引二根,無直下很。其形大體多亦如鯽魚。2.《救荒本草》:黑三稜,舊雲河、陝、江、淮、荊、襄間皆有之。今鄭州賈峪山洞水邊亦有。苗高三四尺,葉似菖蒲葉而厚大,背皆三稜劍脊,葉中攛葶,葶上結實,攢為刺球,狀如楮挑樣而尖,顆瓣甚多。其顆瓣形似草決明子而大,生則青,熟則紅黃色。根狀如烏海而頗大,有須,蔓延相連,比京三稜體微輕。其葶味甜,根味苦,采嫩葶剝去粗皮、渫熟。油鹽調食。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