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陝西中草藥》
【拼音名】Jīn Niu Qī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太白烏頭的塊根。夏、秋採挖當年生的塊根。去鬚根,經炮製加工後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5~60厘米。塊根圓錐形,具鬚根,外皮黑褐色,常2個並生。莖直立,單一,不分枝或中部以上分枝,紫色,上部稍拱曲。葉互生,具長柄1,輪廓五角形,長3.5~4.5厘米,寬5~6厘米,3~5掌狀深裂;裂片倒卵狀菱形,再羽狀深裂。總狀花序頂生;花少數,有葉狀總苞;花萼花瓣狀,藍紫色,上萼片盔狀,基部具短爪。蓇葖果長約8毫米。
【生境分佈】生於山坡草地。分佈陝西等地。
【性味】辛微苦,性溫,有大毒。
【功能主治】止痛,解痙,麻醉,敗毒,祛風濕,活血散瘀,治跌打損傷,勞傷,風濕性關節炎,無名腫毒,癰腫疔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厘(須同用三倍量桃兒七);研粉.1~3厘(涼開水送服)。外用:以水、酒或醋磨塗,或研粉調敷。
【注意】服藥後忌煙、酒、漿水及辛熱飲食兩小時。高燒患者及孕婦忌服。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