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綱目拾遺》載有辟瘟草,謂之一名獨腳金雞,又名鴨腳金墾。並引《百草鏡》云:鴨腳金星,即辟瘟草。葉如鴨腳,大而薄,背生星點,至八九月間星老乃黃,干之,其氣香冽不變,若葉太老及經水者,便不香。所述特徵與本種近似。
【拼音名】Jīn Jī Jiǎo
【別名】辟瘟草、鴨腳金星草、獨腳金雞、豬蹄叉、雞腳叉、烏毛丁、鴨腳珠、鴨腳掌、三叉劍、鵝掌金星草、鴨腳伸筋、三叉風、鹽桃草、鴨掌香、鴨掌星、鴨膠掌、鴨膠草、雙鳳尾草、三角楓、鳥見飛、金星雞腳草、三滴血、三叉虎、雞腳七
【來源】
藥材基源:為水龍骨科植物金雞腳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ymatopsis hastata(Thunb.)Kitag.〔Polypodium hastatum Thunb.〕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采收後,除去雜質,洗淨,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植株高10-35cm。根莖細長,橫生,與葉柄基部密被紅棕色、狹披針形鱗片,先端長漸尖,基部近圓形,盾狀著生,邊緣略有齒。葉疏生;葉柄長5-20cm,禾稈色,基部有關節,向上光滑;葉片厚紙質,通常3裂,偶有5裂或2裂,長5-15cm,寬4-10cm,基部圓楔形或圓形;裂片披針形,長5-10cm,寬1-2cm,中間1片最長,先端漸尖,全緣或略呈波狀,有軟骨質狹邊,兩面光滑;中脈與側脈兩面均明顯,小脈網狀,有內藏小脈。孢子囊群圓形,沿中脈兩側各成1行,位於中脈與葉邊之間。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2300m的林下或少陰處。
資源分佈: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南及陝西、甘肅、台灣、河南等地。
【性狀】
1.性狀鑒別 根莖圓柱形,細長,多折斷,長短不一,直徑2-3mm,密生鱗片,棕紅色或棕褐色。葉片多皺縮,潤濕展平後,多呈掌狀3裂,也有1-5裂的,裂片或葉片披針形,長5-10cm。上表面棕綠色,下表面灰綠色,葉緣內卷,葉片厚紙質,易破碎;葉柄長2-18cm。孢子囊群圓形,紅棕色,稍近主脈,或有的已脫落。氣微,味淡。
2.顯微鑒別 葉的橫切面:上表皮細胞1列呈長方形,具有氣孔;柵欄組織1列,細胞矩圓形,海綿組織細胞類圓形或卵圓形,和柵欄細胞區分不很明顯,但排列疏鬆;下表皮細胞較小,氣孔較多。主脈處表皮細胞內方均有厚角組織,維管束1個,周韌型,本質部呈T形,由管胞和纖維組成,內皮層明顯,其外方有一棕色環。
3.粉末特徵 棕褐色,氣孔為不定式,副衛細胞2-4。孢子囊呈橢圓形,長220-260μm,直徑260-340μm,孢子囊細胞作環狀排列,外壁及側壁呈馬蹄形增厚,棕黃色或紅棕色,孢子囊柄由1-2列長方形薄壁細胞組成,長約320μm。孢子類圓形,直徑30-40μm。分泌塊大小不等,紅棕色或褐色,有不明顯的紋孔。
【化學成份】葉含香豆精(coumatin)。
【鑒別】
(1)取粗粉1g,加乙醇10ml,置水浴上回流15min,濾過。取濾液1ml,加鹽酸數滴及鎂粉少許,顯櫻紅色。
(2)取上述濾液1ml,加3%碳酸鈉水溶液1ml,在水浴中煮沸3-5min,放冷,加重氮化試液數滴,顯紅色。
(3)取粗粉1g,加水10ml,置60℃水浴上加熱20min,濾過。取濾液1ml,加1%三氯化鐵乙醇溶液1-2滴,顯藍綠色。
(4)取上述水溶液1ml,加鹼性酒石酸銅試液1ml,置水浴上加熱數分鐘,發生紅色沉澱。
【性味】甘;微苦、微辛;涼;無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驅風鎮驚;利水通淋。主治外感熱病;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小兒驚風;癰腫瘡毒;蛇蟲咬傷;水火燙傷;痢疾;洩瀉;小便淋濁。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大劑量可用至60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研末撒;或鮮品搗敷。
【附方】
本品之葉有二、三歧似禽掌者,背生黃褐色孢子囊群,狀若星點,故有鵝掌金星草、鴨腳金星草、金雞腳、獨腳金雞諸名。
辟瘟草者,《綱目拾遺》云:佩帶之可辟疫氣。由其效用得名。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