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橘

【出處】《綱目》

【拼音名】Gōu Ju

【別名】臭橘(《本草圖經》),枸棘子(《履巉巖本草》),野橙子(《綱目》),唐橘(《中國樹木分類學》),枸橘李、鋼橘子(《江蘇植藥志》),枸甏李、野梨子、苦桶子(《上海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芸香料植物枸橘的未成熟果實。8~9月果實未成熟時採摘,日曬夜露,至全部乾燥。

【原形態】

枸橘,又名:枳(《周禮》),鐵籬笆(《植物名實圖考》),鐵籬寨、臭杞。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5~7米。莖枝具粗大腋生的棘刺,刺長3~4厘米,基部扁平;幼枝光滑無毛,青綠色,扁而具稜;老枝渾圓。3出復葉,總葉柄長1~3匣米,具翼;頂生小葉片橢圓形至倒卵形,長2.5~6厘米,寬1.5~3厘米,先端圓或微凹,基部楔形,側生小葉較小,基部偏斜邊緣均有波形鋸齒。花生於二年生枝上葉腋,通常先葉開放;萼片5,卵狀三角形;花瓣5,白色,長橢圓狀倒卵形,長8~10毫米;雄蕊8~10,或多至20枚,離生;子房上位,具短柔毛,6~8室,花柱粗短。柑果圓球形,直徑2~4厘米,熟時黃色,芳香。花期4~5月。9~10月果熟。

【生境分佈】各地多栽培作綠籬。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產江蘇、浙江、四川、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乾燥果實呈圓球形,直徑2~3.5厘米,表面黃色或黃綠色,散有無數小油點及網狀隆起的皺紋,密被短柔毛,頂端有顯明的柱基痕,基部有短果柄或果柄痕存在,斷面果皮厚2~3毫米,黃白色,沿外緣散有黃色油點,中間有6~8果瓤,每瓢內有黃白色長橢圓形的種子數粒。

【化學成份】

果實含積屬甙、橙皮甙、野漆樹甙、柚皮甙、新橙皮甙等黃酮類。柚皮甙只存在於果皮,果肉中不含。早年從果實中分出的枸橘甙即是枳屬甙,還含生物鹼茵芋鹼。

果皮含揮發油約0.47%,中含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檸檬烯、莰烯、γ-松油烯、對-聚傘花素、石竹烯等。

【炮製】清水洗淨,浸泡,取出,潤透,切片,曬乾。

【性味】

辛苦,溫。

1《本經逢原》:辛,溫,無毒。

2《上海常用中草藥》:辛苦,溫。

【功能主治】

疏肝,和胃,理氣,止痛。治胸腹脹滿,胃痛,疝氣,睪丸腫脹,乳房結核,子宮下垂,跌打損傷;解酒毒。

1《本經逢原》:破氣散熱,解酒毒。

2《綱目拾遺》:療子癰及疝氣,整個枸橘鍛存性,研末,陳酒送服。

3《植物名實圖考》:治跌打。

4《中國藥植圖鑒》:發汗,健胃,祛痰,利尿。治胸腹滿痛。

5《上海常用中草藥》:利氣,健胃,通便。治胃部脹滿,消化不良,便秘,子宮脫垂,乳房結核。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大劑可用至1兩);或鍛存性研末。外用:煎水洗或熬膏塗。

【附方】

1治胃脘結痛:枸橘,鍛末存性,酒服方寸匕,(《本經逢原》)

2治小腸氣:枸橘六個,用半斤酒泡服。(《南京民間藥草》)

3治內傷諸痛:枸橘,醋浸熬膠,攤貼,貼即痛止,但須久貼,方不復發。(《本經逢原》)

4治婦人血氣攻沖:枸棘子不以多少,為細末。每服一錢,濃煎艾醋湯調服,不以時候。(《履巉巖本草》)

5治白疹瘙癢遍身者:小枸橘細切,麥麩炒黃,為末。每服二錢,酒浸少時。飲酒。初以枸橘煎湯洗患處。(《救急方》)

7下痢膿血後重(同萆解等分,炒存性研為末,每服二錢,茶調下)又治喉瘺,消腫導毒。

8近年亦用枸橘葉治反胃、嘔吐、乳部結核等症。枸橘的果實,洗淨、曬乾,切成片,可治胃脘脹滿,消化不良、便秘、乳部結核和疝氣等症。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