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Jǔ Jianɡ
【別名】枸醬(《漢書》),蒟子(《廣志》),土蓽撥(《食療本草》),大蓽撥(《成都縣志》),蒟青、檳榔蒟(《嶺南草藥志》),青蔞、香荖(《廣東中草藥》),蘆子(《雲南中草藥選》)。
【來源】為胡椒科植物蒟醬的果穗。秋後果實成熟時採摘,曬一日後,縱剖為二,曬乾。
【原形態】
蒟醬,又名:浮留籐(《唐本草》),扶留籐,扶惡士、蔞籐(《綱目》)。
常綠攀援籐本,高可達10米。葉互生,大而厚,卵狀長圓形,基部常偏斜,長10~15厘米,寬4~10厘米。穗狀花序,長5~15厘米,下垂。漿果肉質,綠黃色,互相連合成一長圓柱狀體。花期5~7月。
【生境分佈】生長於陰濕的森林中。分佈於雲南、廣東、廣西、台灣等地。產於雲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果穗黑褐色,呈彎曲的長條狀,長約3~6厘米不等,果柄長約2~4厘米,具縱溝紋。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斷面色較淺。氣特殊,味辛辣。以乾燥不霉,味辣而濃者為佳。
【化學成份】根含β-谷甾醇。
【炮製】《雷公炮炙論》:凡使蒟醬,採得後,以刀刮上粗皮,便搗,用生薑自然汁拌之,蒸一日了出,日干。每修事五兩,用生薑汁五兩,蒸乾為度。
【性味】
1《唐本草》:味辛,溫,無毒。
2《綱目》:氣熱,味辛。
【功能主治】
溫中,下氣,散結,消痰。治心腹冷痛,吐瀉,蟲痛,咳逆上氣。
1《唐本草》:主下氣溫中,破痰積。
2《食療本草》:散結氣,治心腹中冷氣。
3《海藥本草》:主咳逆上氣,心腹蟲痛,胃弱虛瀉,霍亂吐逆,解酒食味。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8~1.5錢。外用:研末摻。
【附方】治牙痛:蒟醬、細辛各半兩,大皂莢五鋌(去子,每孔入青鹽,燒存性)。同研末,頻摻吐涎。(《御藥院方》)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