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肫草

【出處】《重慶草藥》

【拼音名】Jī Zhūn Cǎo

【別名】白側耳(《貴州民間藥草》),水側耳(《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眼梅花草的帶根全草。9~10月采。

【原形態】

眼梅花草,又名:黃梅花草。

多年生藍本,高約20~50厘米。根莖短粗,鬚根眾多。基生葉叢生,腎臟形或圓卵形,肥厚,長3~5厘米,寬3.5~7厘米,先端圓形或微凸尖,基部心形,全緣;具長柄,長約20厘米。花莖中部以上具一無柄葉,抱莖,形與基生葉同。單花頂生,逕約1厘米;萼片5,基部多少聯合,廣矩圓形,長1厘米左右,宿存;花瓣5,淡黃色,酥紋明顯,呈倒卵狀長圓形,長8毫米,邊緣流蘇狀細裂;雄蕊5,背向,與花被互生,與退化雄蕊間生,退化雄蕊5,具3~5裂;子房卵狀橢圓形,3心皮合生,1室,花柱短,先端3裂,微鈍圓形。蒴果扁圓形;種子多數,橢圓形。花期7月。

【生境分佈】喜生於大山地帶土坎溝邊的陰濕處;在海拔1600~2600米的中山地帶均有生長。分佈四川、貴州、廣西等地。

【性味】

甘,溫。

1《貴陽民間藥草》:辛甘,溫,無毒。

2《四川中藥志》:性溫。味淡,無毒。

【功能主治】

治咳嗽吐血,跌打損傷,白帶,濕瘡。

1《貴陽民間藥草》:補肺止咳。治婦女白帶,跌打損傷。

2《四川中藥志》:補虛益氣,利水除濕。治婦女白帶。咳嗽吐血及濕熱瘡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或燉服。外用:搗敷。

【附方】

1治咳嗽吐血:雞肫草、鹿啣草。燉內服。(《四川中藥志》)

2治婦女白帶:白側耳二兩,白木槿花五錢。燉豬肉或煎水服。(《貴陽民間藥草》)

3治濕熱瘡:雞肫草,搗絨外用。(《四川中藥志》)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