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別錄》
【拼音名】Jǔ Shu Pi
【來源】為榆科植物大葉櫸樹或其同屬植物的樹皮。
【原形態】
大葉挼樹,又名:櫸榆、血櫸。
喬木,高達25米。1年生枝密被柔毛。葉橢圓狀卵形或窄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波狀鋸齒,鈍尖,上面粗糙,下面密生淡灰色柔毛;近無柄或具短柄。花雜性同株,雄花簇生於新枝下部的葉腋及苞腋,雌花單生或數朵簇生新枝上部的葉腋;無花瓣;萼鍾形,4~5裂;雄蕊與萼片同數而對生;雌花僅有1枚雌蕊,子房上位,花柱分又。堅果上部斜歪,直徑2.5~4毫米。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佈】分佈江蘇、浙江、湖南、安徽、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炮製】《雷公炮炙論》:凡使(櫸樹皮),斧剝下,去上粗皮,細銼,蒸,從巳至未出,焙乾用。
【性味】
1《別錄》:大寒。
2《日華子本草》:味苦,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利水。治時行頭痛,熱毒下痢,水腫。
1《別錄》:主時行頭痛,熱結在腸胃。
2陶弘景:夏日作飲,去熱。
3《唐本草》:煮汁,療水及斷下利。
4《日華子本草》:下水氣,止熱痢,安胎,主妊娠腹痛。山櫸樹皮,治熱毒風,熁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外用:煎水洗。
【附方】
1治小兒渴痢:櫸皮十二分,栝樓、茯苓各八分,人參六分,粟米二合。上五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溫服,量大小與服之。(《古今錄驗方》櫸皮次子)
2治小兒痢血:犀角十二分(屑),櫸皮二十分(炙,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量大小服之。(《古今錄驗方》犀角櫸皮煎)
3治痛身水腫:櫸樹皮煮汁日飲。(《聖惠方》)
4治(目)飛血赤脈:櫸皮(去粗皮,切)二兩,古錢七文。上二味,以水一升,煎取七合,去滓,熱洗,冷則再暖(《聖濟總錄》櫸皮洗眼方)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