苣荬菜

【出處】出自《中藥志》。

【拼音名】Ju Mǎi Cai

【英文名】Field Sowthistle Herb, Herb of Field Sowthistle

【別名】荬菜、野苦菜、野苦荬、苦葛麻,苦荬菜、取麻菜、苣菜、曲麻菜、苦苦菜、敗醬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匍莖苦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nchus brachyotus D C.

采收和儲藏:春季開花前采收,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匍莖苦菜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全株具乳汁。地下根狀莖匍匐,著生多數鬚根。地上莖直立,少分枝,平滑。葉互生;無柄;葉片寬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16cm,寬1.5-2.5cm,先端有小尖刺,基部呈耳形抱莖,邊緣呈波狀尖齒或有缺刻,上面綠色,下面淡灰白以,兩面均無毛。頭關花序,少數,在枝頂排列成聚傘狀或傘房狀,頭狀花序直徑2-4cm,總苞及花軸都具有白綿毛,總苞片4列,最多1列卵形,內列披針形,長於最外列;全產為舌狀花,鮮黃色;舌片條形,先端齒裂;雄蕊5,藥合生;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深裂,花柱及柱頭皆被白色腺毛。瘦果,側扁,有稜,有與稜平行的縱肋,先端有多層白色冠毛。花果期夏、秋季。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路邊、地旁、庭園等地。

資源分佈:分佈於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

【性狀】性狀鑒別 根圓柱形,下部漸細,表面淡黃棕色,頂端具基生葉痕和莖。莖圓柱形,表面淡黃棕色。葉皺縮或破碎,上面深綠色,下面灰綠色,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寬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16cm,寬1.5-2.5cm,先端有小尖刺,基部呈耳狀抱莖。有時帶有殘存的頭關花序。質脆易碎。氣生,味淡,微鹹。

【藥理作用】抗腫瘤作用。應用美藍脫色的方法在試管內測定白血病患者血細胞脫氫酶的活性,苣荬菜水煎濃縮酒精提取液對急性淋巴細胞型白血病、急性及慢性粒細胞型白血病患者血細胞脫氫酶都有明顯抑製作用。但對前2種患者白細胞的呼吸並無抑製作用(瓦勃氏呼吸器測定)。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排膿;涼血止血。主治咽喉腫痛;瘡癤腫毒;痔瘡;急性菌痢;腸炎;肺膿瘍;急性闌尾炎;葉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鮮品絞汁。外用:適量,煎湯熏洗;或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1.《河北中藥手冊》:清熱解毒。治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喉炎,內痔脫出。

2.《常見混淆中草藥的識別》:治白帶及產後瘀血腹痛,闌尾炎。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