苣荬菜

【出處】《中藥志》

【拼音名】Ju Mǎi Cai

【別名】荬菜、野苦菜、野苦荬、苦葛麻、苦荬菜、取麻菜(《中藥志》),苣菜(《河北中藥手冊》)。

【來源】為菊科植物苣荬菜的全草。春季開花前連根拔起,洗淨,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莖直立,高30~80厘米。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20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基部耳狀抱莖,邊緣有疏缺刻或淺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齒;基生葉具短柄,莖生葉無柄。頭狀花序頂生,單一或呈傘房狀,直徑2~4厘米,總苞鍾形;花全為舌狀花,黃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具縱肋,冠毛細軟。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生境分佈】生於路邊、田野。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主產河北、陝西、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等地。

【性狀】乾燥帶根全草。根莖四柱形,下部漸細,長3~10厘米,表面淡黃棕色,上部有近環狀突起的基生葉痕,頂端有皺縮或破碎的基生葉,葉下面灰綠色,上面略深,無花或偶帶破碎的殘花。質脆,易碎。以色青綠、無花、無雜質者為佳。

【藥理作用】抗腫瘤作用。應用美藍脫色的方法在試管內測定白血病患者血細胞脫氫酶的活性,苣荬菜水煎濃縮酒精提取液對急性淋巴細胞型白血病、急性及慢性粒細胞型白血病患者血細胞脫氫酶都有明顯抑製作用。但對前2種患者白細抱的呼吸並無抑製作用(瓦勃氏呼吸器測定)。

【性味】《河北中藥手冊》: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補虛止咳。治菌痢,喉炎,虛弱咳嗽,內痔脫出,白帶。

1《河北中藥手冊》:清熱解毒。治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喉炎,內痔脫出。

2《常見混淆中草藥的識別》:治白帶及產後瘀血腹痛,闌尾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熏洗。

【附方】

1治急性細菌性痢疾:苣荬菜一兩,水煎服。

2治急性咽炎:鮮苣荬菜一兩(切碎),燈心草一錢。水煎服。

3治內痔脫出發炎:苣荬菜二兩。煎湯,熏洗患處,每天一至二次。(1方以下出《河北中藥手冊》)

4治闌尾炎:苣荬萊五錢至一兩,紅籐二兩。水煎服。(《常見混淆中草藥的識別》)

【備註】本品在華北作敗醬入藥,在東北作小薊入藥;參見敗醬、小薊』條。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