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1.《綱目拾遺》:酒釀,乃末放出酒之米酵也。味釅厚,多飲致腹瀉,性善升透,凡火上行者忌之。
2.《隨息居飲食譜》:酒釀,多次亦助濕熱。冬制者耐久藏。
【拼音名】Jiǔ Nianɡ
【英文名】Wine-ferment
【別名】酒窩、浮蛆
【來源】
藥材基源:為糯米和酒麴釀製而成的酵米。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Wine
【化學成份】酒釀的成分隨發酵進度等而變化,成熟的酒釀,含水分,乙醇(ethanol),粗蛋白質,糖分,總酸等。
【性味】甘;辛;溫
【歸經】肺;脾;胃經
【功能主治】補氣;生津;活血。主治痘疹透發不起;乳癰腫痛;頭痛頭風。
【用法用量】內服:燉溫或和藥同煎,適量。外用:適量,搗敷。
【附方】1治痘瘡不起:荸薺搗汁,和白酒釀燉溫服之。但不可燉大熱,大熱則反不妙,慎之。(《良方集要》)2治小兒鼻風吹乳腫痛:酒釀和菊花葉搗敷。無葉用根。甘菊葉尤佳,搗汁沖和服更效。(《劉啟堂經驗秘方》)3治吹乳: 苧麻根(嫩者)炒,和白酒釀少許,共搗爛,敷患處一日夜。忌食發物。(《周益生家寶方》)4治頭風:蒼耳子、白芷、谷精草各五錢,川芎三錢,甜酒釀四兩。老酒二碗,煎一碗服。(《妙淨方》)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