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綱目》
【拼音名】Kou Tou Chonɡ
【別名】跳百丈(《綱目拾遺》),跳搏蟲、膈膊蟲(《中國醫學大辭典》),跳米蟲、蛷(《動物學大辭典》),剝剝跳(《系統動物學》)。
【原形態】
體細長而略扁平,長約18毫米,濃栗色,有光澤,密被金黃色短毛。頭部扁平,頭頂有三角凹窪,具複眼一對。觸角雄蟲11節,鋸齒狀;雌蟲12節線形,長可達鞘翅末端。前胸後方,有角狀突起,與中胸嵌合。翅2對,鞘翅上有縱溝,至末端漸狹.足3對,黃褐色,跗節5節;前、中兩肢的基節球狀,後肢的基節呈扁平板狀。腹部5節,各節能活動自如。幼蟲體細圓而長,略扁,外皮角質,金黃色,兩側多毛。如按壓其後部,則胸部活動如叩頭狀;如仰放則能運動其前胸與中胸的關節而向上跳躍。幼蟲多棲於地下,嚙食作物的種子、根及莖等。
常見的尚有細胸叩頭蟲及褐紋叩頭蟲等。
【性味】《泉州本草》:辛,微溫,無毒。
【功能主治】《泉州本草》:強身健筋骨,除瘧。治瘧疾,筋骨酸痛,四肢痿痺。
【附方】
1絕瘧:叩頭蟲一個。安眉心,膏藥蓋住。(《百草鏡》)
2治小兒初學行步,氣力不足:叩頭蟲十四隻(醋浸),澗蛙一隻,同燉服。(《泉州本草》)
3治四肢痿痺,行動不便:叩頭蟲,酒炙為末,泡酒服。(《泉州本草》)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