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Kǔ Hu Lu
【英文名】fruit of Bitter Bottle Gourd
【別名】苦匏、蒲盧、苦瓠、約壺、約腹壺、苦瓠婁、亞腰壺盧、長柄茶壺盧、藥壺盧、細頸葫蘆、長柄葫蘆、金葫蘆、京葫蘆、小葫蘆。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小葫蘆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var. microcarpa(Naud.) Hara
采收和儲藏:秋季採取成熟而未老的果實,去皮用。
【原形態】小葫蘆 一年生攀援草本。莖、枝具溝紋,被軟柔毛。葉互生;葉柄長10-20cm,頂端有2腺體,被毛;捲鬚纖細,上部分2歧,初時被微柔毛;葉片卵狀心形或腎狀卵形,長、寬均10-30cm,不分裂或3-5裂,先端銳尖,基部心形,彎缺開張,邊緣有不規則的齒;掌狀脈5-7。雌雄花均單生;雄花花梗細,比葉柄稍長,花萼筒漏斗狀,裂片披針形;花冠白色,裂往皺波狀,雄蕊3,花室折曲。雌花花梗比葉柄稍短或近等長;花萼和花冠似雄花;子房中間縊縮,花柱粗短,柱頭3,2裂。植株結實較多;果實啞鈴狀,下部大於上部,長不足10cm。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佈】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歸腎;肺;脾經
【功能主治】利水;消腫;清熱散結。主治水腫;黃疸;消渴;癃閉;癰腫惡瘡;疥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煮汁塗或滴鼻。
【注意】虛寒體弱者忌服。盂詵:患腳氣及虛脹冷氣人不可食,(食)之尤甚。
【各家論述】
1.《本經逢原》:苦瓠,治黃癉水氣,大小便不通,必暴病實證,庶可劫之。若久病胃虛誤服,必致吐痢不止,往往致斃,可不慎歟!其子,治鼻窒氣塞,目疾胬肉血翳,取苦寒以降火也。
2.《神農本草經》: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
3.《藥性論》:治水浮腫,面目肢節腫脹。下大水氣疾。
4.《唐本草》:主水腫、石淋,吐呼嗽(呼嗽一作呀嗽),囊結淡飲。又煮以汁,漬陰,療小便不通。
5.孟詵:主消渴、惡瘡。
6.《本草拾遺》:煎取汁滴鼻中,出黃水,去傷寒鼻塞,黃疸。又煮令熱,解開,熨小兒閃癖。
7.《日華子本草》:除煩止渴,治心熱,利小腸,潤心肺,治石淋,吐蛔蟲。
8.《本草綱目》:治癰疽惡瘡,疥癬,齲齒有蟲NI者。
9.《植物名實圖考》:能吐人,凡瘴毒多以吐解。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