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重慶草藥》
【拼音名】Lǜ Lan Huā
【別名】虎仔草、石淋草(《泉州本草》),膿泡藥(《貴州草藥》)。
【來源】為玄參科植物通泉草的全株。
【原形態】
通泉草(《庚辛玉冊》)
一年生草本,高6~20厘米,禿淨或稍被毛。葉大都基生,倒卵狀矩圓形,長2~5厘米,先端鈍,基部狹,下延,邊緣波狀或有鋸齒。花莖單生或數個聚生,直立,通常無葉;花散生、互生;苞片披針形,長1.5~2毫米;萼綠色,長約7毫米,分裂至中部以下為5枚矩圓形的裂片;花冠淺藍色,長約10毫米,上唇卵形,漸尖,下唇寬約8毫米,喉部有黃色斑塊,側面裂片較中央為寬;雄蕊4,兩兩成對;花柱2裂。蒴果長約3毫米。花期9月。
【生境分佈】生於稻田或曠野。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
【性味】
1《重慶草藥》:味微甜,性涼,無毒。
2《泉州本草》:苦,寒,無毒。
【功能主治】
消炎,解毒。治癰疽疔腫,燙傷。
1《重慶草藥》:清熱解毒。治紅腫潰瘍,無名腫毒。
2《泉州本草》:消腫,清血敗毒。治癰疽瘡腫,湯、火燙傷,疿瘡。
【附方】
1治癰疽瘡腫:干通泉草,研細末,冷水調敷患處,一日一換。
2治療瘡:干通泉草、木槿花葉。共搗爛,沖淘米水服。
3治湯、火燙傷:鮮通泉草,搗絞汁,用淨棉花蘸漬患處,頻頻漬抹效。
4治痺瘡:干通泉草,研極細末撲身。(選方出《泉州本草》)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