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江蘇植物誌》
【拼音名】La Liǎo Cǎo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柳葉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var.Sali-cidolium Sibth.
采收和儲藏:夏、秋間采收,晾乾。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0.5-2.5m。莖直立,多分枝,表面有多數紫色斑點,被綿毛,節稍膨大。葉互生;有短柄或幾無柄;托葉鞘膜質;葉片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微波狀,上面深綠色,被疏絨毛,下面被灰白色綿毛。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綠白色或粉紅色,密生;花被4-5裂,有脈,無腺點;雄蕊通常6枚;花柱2。瘦果卵圓形,扁平,兩側面中部微凹,褐黑色而光亮,包於宿存花被內。花期初夏,果期秋季。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近水草地、流水溝中,或陰濕處。
資源分佈: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佈。
【性狀】
性狀鑒別 莖直徑約至6mm;表面有紫紅色斑點。葉上面中央常有黑褐色新月形斑,無毛或被稀白色綿毛,下面密被白色綿毛,有腺點;托葉鞘無緣毛。圓錐花序,花密生;花被4裂,有腺點。氣微,辛、辣。
以葉多、帶花、味辛辣濃烈者為佳。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徵:1上表皮多列性非腺毛較多,長80-273μm;單細胞非腺毛較少,長約至1120μm,直徑約7μm,基部常有一短細胞並生;腺毛較多,頭部類圓形或橢圓形,4-15個細胞,直徑27-36μm。2下表皮單細胞非腺毛眾多,腺毛偶見。3葉肉細胞含草酸鈣簇晶。
【藥理作用】
1.抑菌作用 辣蓼(品種未鑒定)煎劑20-60%對各種痢疾桿菌於試管內均有抑製作用。
2.外用 新鮮或乾燥辣蓼全草的流浸膏或煎劑塗於皮膚,能預防小白鼠感染血吸蟲尾蚴。
【性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解毒;健脾;化濕;活血;截瘧。主治瘡瘍腫痛;暑濕腹瀉;腸炎痢疾;小兒疳積;跌打傷疼;瘧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20g。
【附方】治痢疾:辣蓼一把。曬乾,濃煎溫服。(性味以下出《江蘇藥材志》)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