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杷草

【出處】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拼音名】Lanɡ Pa Cǎo

【英文名】Bur Beggarticks

【別名】烏階、烏杷、郎耶草、狼反映草、小鬼叉、豆渣草、針包草、引錢包、引線包、狼恥草、切才曼巴、叉子草、老蟹叉、田邊菊、鬼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狼把草、矮狼杷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Bidens tripartita L.[B.tripartita L.f.limosa Kom.;B.shimadai Hayata]2.Bidens tripartita L.var.repens(D.Don)Scherff[B.repens D.Don]

采收和儲藏:8-9月除保留種植株外,割取地上部分,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

1.狼杷草,一年生草本,高20-150cm。莖圓柱或具鈍稜而稍呈四方形,綠色或帶紫色,無毛,上部分枝。葉對生,下部的較小,不分裂,邊緣具鈍齒,通常於花期枯萎;中部葉具柄,柄長0.8-2.5cm,有狹翅;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長4-13cm,不分裂或近披針形,頂生裂片較大,兩端漸狹,具鋸齒;上部葉較小,披針形三 裂或不裂。頭狀花序單生,具較長的花序梗;總苞盤狀,外層苞片5-9枚,線形或匙狀倒披針形,先端鈍,葉狀,具經級毛,內層苞片褐色,有縱條紋,具稼明或淡黃色的邊緣;托片線狀披針形,背面有褐色條紋,邊緣透明;無舌狀花,筒狀花兩性,冠簷4裂;花藥基部鈍,先端有橢圓形附屬器,花絲上部增寬。瘦果扁,楔形或倒卵狀楔形,邊緣有倒刺毛,先端芒刺通常2枚,兩側有倒刺毛。花、果期8--10月。

2.矮狼杷草,本變種與正種的區別為:植株高10-20cm;葉為披針形興發裂的單葉或3-5裂,兩側裂片披針形,頂生裂片長圓狀披針形,邊緣具不整齊的粗齒。瘦果楔狀條形,長5-8mm,先端寬約2mm,邊緣光滑或僅具纖細的疏刺毛,先端芒刺2-3枚,有倒刺毛。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路邊荒野及水邊濕地。

2.生於路邊荒野。

資源分佈:1.分佈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南及陝西、甘肅、青海、新疆等地。

2.分佈於河北、陝西、新疆、四川、雲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該植物適應性強,山坡、山谷、溪邊、草叢及路旁均有野生。喜溫暖潮濕環境,以土壤要求為嚴,一般土壤均可栽種,但以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粘壤土為好。

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翻地30cm,作畦寬120cm。結合翻地每1hm可施人糞尿300擔。耙細畦面表上,按行距25cm開橫溝,溝深3cm,種子均勻撒入溝內,每1hm用種7500g,播後覆土,輕輕鎮壓,7-10天出苗,出苗後視其密度間苗,以保持株距15-20cm為宜,5-6月生長旺盛時,施稀人糞尿1-2次,並適時松土、除草。

【性狀】

性狀鑒別,莖略呈方形,由基總值發枝,節上生根,表面綠色略帶紫紅色。葉對生,葉柄具狹翅,中部葉常羽狀分裂,裂片橢圓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上部葉3裂或不分裂,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總苞片披針形,葉狀有睫行民;花黃棕色,無舌狀花。氣微,味微苦。

顯微鑒別,莖橫切面:表皮為1列細胞,其外方無角質層。皮層由數列薄壁細胞疏鬆排列而成,多間隙。無限外韌型維管束排列成環狀,韌皮纖維束小,纖維 壁微木化。 髓部寬廣,髓細胞含有澱粉粒。

葉片橫切面:上下表皮細胞長方形或類方形,上表皮細胞較大;柵欄組織1列,細胞圓柱形;海綿組織發達,均占葉肉3/5且細胞間隙較大。

【化學成份】本屬植物化學成分國內研究的尚少,美國產的鬼針草屬(Bidensspp.)全草含炔屬化合物(C14-乙炔和C17-乙炔)、單萜二醇(monoterpenediol);烈味鬼針草(新擬)(Bidens graveolens Mart.)根含大牻牛兒烯D. 雙環大牻牛兒烯、桂皮醇、乙酸桂皮酯,地上部含大牻牛兒烯 D. 雙環大牻牛兒烯、匙葉桉油烯醇(Spaihulenol)。

【藥理作用】全草浸劑給動物注射,有鎮靜、降壓及輕度增大心跳振幅的作用;內服可利尿、發汗。

【性味】味甘;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通經。主治肺熱咳嗽;咯血;咽喉腫痛;赤白痢疾;黃疸;月經不調;閉經;小兒疽積;閫疬結核;濕疹癬瘡;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鮮品加倍;或搗汁飲。外用:適量,搗敷;研末撒或調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用於感冒、百日咳、赤白痢。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