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典》
【出處】福建
【拼音名】 Bai Ye Ci Gēn
【來源】為胡頹子科植物福建胡頹子的根。
【原形態】福建胡頹子,又名:宜梧。常綠直立灌木,高1~2米。枝具長棘刺,幼枝被褐色鱗片。葉亞革質,倒卵形至卵狀矩圓形,長3~4.5厘米,寬0.5~2厘米,先端渾圓,基部楔形,全緣,上面被銀灰色鱗片,常脫落,下面鱗片較密;葉柄長4~7毫米。花簇生於葉腋成短總狀花序,銀白色,外面密被鱗片;花被簡短,杯狀,長2毫米,上部4裂,內面無毛或疏生白色星狀毛;雄蕊4;花柱無毛。果實卵球形,長5~8毫米,密被銀白色鱗片,成熟時紅色。
【生境分佈】生於山野。分佈福建、台灣一帶。
【性狀】乾燥根呈圓柱形,多切成短段,逕約1~2厘米,外表暗棕色,栓皮剝落,有明顯的縱溝紋。質極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栓皮層淺紅棕色,中柱淺黃色,緻密而堅實。
【性味】酸澀,平。
【功能主治】祛風理濕,下氣定喘,固腎。
【附方】
1治風濕性關節炎:福建胡頹子鮮根一至三兩,酒適量,豬瘦肉四兩。加水燉服。
2治腎虧腰痛:福建胡頹子根一至二兩。水煎湯,加紅糖適量調服。(性味以下出廈門《新療法與中草藥選編》)
【摘錄】《*辭典》
福建胡頹子葉 《*辭典》
【出處】廈門《新療法與中草藥選編》
【拼音名】 Fu Jian Hu Tui Zǐ Ye
【來源】為胡頹子科植物福建胡頹子的葉片。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白葉刺根"條。
【性味】酸澀,平。
【功能主治】下氣定喘。治哮喘。
【附方】治哮喘:福建胡頹子葉、千日紅葉各七錢,蚤休三錢。水煎兩次,將液混勻,濃縮成60毫升,每次服10~15毫升,一日兩次。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