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Ma Huanɡ
【英文名】HERBA EPHEDRAE
【別名】色道麻、結力根[蒙古]
【來源】本品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 Stapf 、中麻黃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 或木賊麻黃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乾燥草質莖。秋季采割綠色的草質莖,曬乾。
【性狀】
草麻黃:呈細長圓柱形,少分枝;直徑1~2mm。有的帶少量棕色木質莖。表面淡綠色至黃綠色,有細縱脊線,觸之微有粗糙感。節明顯,節間長2~6cm。節上有膜質鱗葉,長3~4mm;裂片2(稀3),銳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聯合成筒狀,紅棕色。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呈纖維性,周邊綠黃色,髓部紅棕色,近圓形。氣微香,味澀、微苦。
中麻黃:多分枝,直徑1.5~3mm,有粗糙感。節間長2~6cm,膜質鱗葉長2~3mm,裂片3(稀2),先端銳尖。斷面髓部呈三角狀圓形。
木賊麻黃:較多分枝,直徑1~1.5mm,無粗糙感。節間長1.5~3cm。膜質鱗葉長1~2mm;裂片2(稀3),上部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紅色至棕黑色。
【鑒別】
(1)本品橫切面:草麻黃 表皮細胞外被厚的角質層;脊線較密,有蠟質疣狀凸起,兩脊線間有下陷氣孔。下皮纖維束位於脊線處,壁厚,非木化。皮層較寬,纖維成束散在。中柱鞘纖維束新月形。維管束外韌型,8~10 個。形成層環類圓形。木質部呈三角狀。髓部薄壁細胞含棕色塊;偶有環髓纖維。表皮細胞外壁、皮層薄壁細胞及纖維均有多數微小草酸鈣砂晶或方晶。
中麻黃 維管束12~15個。形成層環類三角形。環髓纖維成束或單個散在。
木賊麻黃 維管束8~10 個。形成層環類圓形。無環髓纖維。
(2)取本品粉末0.2g,加水5ml 與稀鹽酸1~2滴,煮沸2~3分鐘,濾過。濾液置分液漏斗中,加氨試液數滴使呈鹼性,再加氯仿5ml,振搖提取。分取氯仿液,置二支試管中,一管加氨制氯化銅試液與二硫化碳各5 滴,振搖,靜置,氯仿層顯深黃色;另一管為空白,以氯仿5 滴代替二硫化碳5 滴,振搖後氯仿層無色或顯微黃色。
(3)取本品粉末1g,加濃氨試液數滴,再加氯仿10ml,加熱回流 1小時,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甲醇2ml 充分振搖,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鹽酸麻黃鹼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 含1mg 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甲醇-濃氨試液 (20:5: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茚三酮試液,在105℃ 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紅色斑點。
【炮製】
麻黃:除去木質莖、殘根及雜質,切段。
蜜麻黃:取麻黃段,照蜜炙法(附錄Ⅱ D)炒至不粘手。每 100kg麻黃,用煉蜜20kg。
【性味】辛、微苦,溫。
【歸經】歸肺、膀胱經。
【功能主治】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於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蜜麻黃潤肺止咳。多用於表症已解,氣喘咳嗽。
【用法用量】2~9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潮。
【備註】
(1)麻黃性溫辛散,能發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風透疹。用治外感風寒所引起的發熱惡寒、無汗等症,常與桂枝相須為用,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如治麻疹透發不暢,兼有咳嗽氣急症狀時,可在辛涼透疹藥中酌加麻黃,因肺主皮毛,本品既能宣肺,又能發散,可收透疹、平喘的效果。至於用治風疹身癢,可與薄荷、蟬衣等藥配伍應用。麻黃能宣暢肺氣而止咳平喘,故臨床往往用治外邪侵襲、肺氣不暢所致的喉癢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緊迫、胸悶、氣喘等症。如寒邪咳喘,多配杏仁、甘草同用;外有寒邪,內有痰飲,常配細辛、乾薑、五味子、半夏等同用;至於肺熱咳喘,常配石膏、杏仁、甘草等同用。麻黃既能發汗,又能利尿,故適用於水腫而伴有表症者,常與白朮、生薑等同用。
(2)麻黃一藥,始載於《本經》。自從漢代《傷寒論》中收載麻黃湯一方後,後世醫家都認為麻黃是一味發汗解表、止咳平喘的要藥。本品的作用以發散與宣肺為主,如配桂枝則發汗解表,配杏仁則止咳平喘,配乾薑則宣肺散寒,配石膏則宣肺洩熱,在麻黃附子細辛湯中配附子則溫經發表,在陽和湯中配肉桂則溫散寒邪、宣通氣血。綜上所述,麻黃的臨床應用主要是取它宣、散兩個方面的功效。
【摘錄】《中國藥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