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陝西中草藥》
【拼音名】Pao Tonɡ Mu Pi
【來源】為紫葳科植物灰楸的樹皮。全年可采,剝取枝皮,曬乾。
【原形態】落葉喬木,高可達15米。樹皮粗糙,灰褐色至灰白色,有縱紋及裂隙,並有少數圓形突起的皮孔;幼枝灰褐色,有星狀毛。葉對生,卵形,長7~12厘米,先端長尖,基部圓形或略為心形,在幼樹上常為3裂,上面稍有毛,下面毛較密;葉柄長。總狀花序頂生,有花7~15;淡紅色或淡紫色;花冠鍾形,2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喉部有紫褐色斑點。
【生境分佈】生於高山之山坡或山谷中。分佈河南、陝西、湖北、四川等地區。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清熱,止痛,消腫。治風濕潮熱,肢體困痛,關節炎,浮腫,熱毒,疥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