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針灸經絡研究方面,他進行了穴位針感、基本功訓練、針刺得氣、針刺補瀉、24式單式手法、複式手法等研究,使我國針刺手法得到整體發展;提出將古典理論中的「營血流注」稱為「肺肝流注」,將「經氣流注」稱為「井合流注」,指出後者才是指導針刺手法的理論。最早提出循經感傳陽性率的激發方法。著有關《針灸大成》的著作三部。
張縉,男,1931年9月生,遼寧黑山人,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本科學歷,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研究員、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針灸代表性傳承人之一。
1951年6月畢業於中國醫科大學外科專業,1956年2月結業於全國高等醫學院校針灸師資訓練班。任中國針灸學會顧問,黑龍江省針灸學會名譽會長,第一、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黑龍江省名中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83年被評為黑龍江省勞動模範,1985年被評為全國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為四化服務先進個人,1991年被黑龍江省人事廳、衛生廳、中醫局批准為黑龍江省首批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針灸」代表性傳承人。
歷任黑龍江省5屆政協委員、黑龍江省7屆人大常委等。曾任原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原衛生部針灸針麻專題委員會委員、中國針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針灸學會針法灸法分會理事長、東北針灸經絡研究會會長、黑龍江省針灸學會會長、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等。
張縉在針灸經絡研究方面主要致力於針刺手法、針灸古典文獻研究和循經感傳的研究。有關《針灸大成》的著作三部共約250萬字,足以坐實他在《針灸大成》研究領域裡的權威地位。他輯出的《衛生針灸玄機秘要》,是四百年來針灸人一直想看而沒有看到的楊繼洲《針灸大成》之底本。他在針刺手法領域裡進行了穴位針感、基本功訓練、針刺得氣、針刺補瀉、24式單式手法、複式手法、古典經絡理論和循經感傳的研究。在歷史上這是第一次對針刺手法進行系統的研究,使我國的針刺手法得到了整體發展,達到了歷史上的第三個高峰,實現了可以制定國家標準的水平。1982年提出將古典經絡理論中的「營血流注」稱為「肺肝流注」,將「經氣流注」稱為「井合流注」,指出後者才是用來指導針刺手法的經絡理論,如此明確的將兩者進行區分,這在針灸史上是第一次。在經絡研究方面最早提出循經感傳陽性率的激發方法,提出並論證了隱性感傳的存在及其理論意義。提出了循經感傳具有普遍性、潛在性(隱性)、可激性、可控性、趨病性、效應性、循經性和變異性。這個理論體繫在指導針灸臨床方面是行之有效的。從《針灸大成》、針刺手法到古典經絡理論和循經感傳規律性理論的研究這三大項,幾乎概括了中醫針灸學術的全部,這些研究必將在中國針灸史上都佔有一席之地。
他在臨床上用針少、用穴巧、擅長飛經走氣氣至病所,以及用針取熱取涼等手法,故臨床效果極佳。在國內外出版8部專著,撰寫了80餘篇論文,約計60萬字。1979年以來總計獲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6項,獲省醫藥科研成果獎3項。他主辦了全國針灸經絡進修教育基地,辦了全國針灸研究班和研究生班,多次到美、加、匈、新,以及港、台等多個國家講學,共培養了70名針灸碩士研究生和27名針灸博士研究生,國外傳承弟子達百餘人。
張縉的學術成就和事業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提出了針灸學術的十大分科方案,並撰寫了分科內容大綱,現已普遍應用,這對針灸教育及針灸學術都具有戰略意義。他向黑龍江省政府提出的北藥新概念及北藥的綜合產業開發,是一個歷史性的貢獻。無論是具有遠見卓識的「為徒弟正名」等提議,還是「把中醫全面地向世界傳播」等呼籲及倡議,如今都已實現,甚至已成國策。還有音樂電針的研究、滿山紅的研究、眼底病治療儀的研究等等,這些研究都有很大的價值。
張縉60年來從事中醫研究工作,可謂歷盡艱辛坎坷。他具有百折不撓的奮進向上精神,卓越的組織才能和超人的膽識,是一位精於科學技術研究的學者,又是一位中醫藥宏觀戰略方面的專家,這使他在循經感傳、針刺手法、古典針灸文獻及中醫軟科學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為我國的針灸事業和中醫藥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