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Pai Cǎo Xiānɡ
【英文名】Herb of Hairystalk Loosestrife
【別名】排草、耙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排草香的根及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nisochilus carnosus (L.)Wall.[La-uandula carnosa L.]
采收和儲藏:4-5月采收,切段,曬乾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30-60cm。莖直立粗壯有分枝、四稜形,被長柔毛。葉對生;葉柄長1.3-5cm,密被白色絨毛;葉片長圓狀卵形,長寬各5-7cm,先端鈍至圓,基部心形或圓形,邊緣具細圓齒、肉質,具皺紋,兩面被白以絨毛和血紅色腺點。穗狀花序著生於莖頂及分枝頂端,長2.5-7.5cm,直徑0.9-1.9cm;花萼被微柔毛,果時萼筒膨大,萼簷二唇形,上唇在果時大而寬,呈卵形,下唇截形,具不明顯的齒,口部收縮;花冠淡紫色,長度為花萼的2倍,冠簷二唇形,上唇短,4裂,下唇延長,全緣,內凹;雄蕊4,前對較長,花絲分離,花藥卵圓形,2室;花柱較雄蕊長,先端呈相等的2裂。花期3月。
【生境分佈】廣東、廣西等地有栽培。
【性狀】
性狀鑒別 根頭部殘莖呈四方柱形,紫褐色,多劈成二字形縱向破裂,中空有髓,工5-15cm,直徑2-3cm。下商有成叢的眾多細長鬚根,細根又分出很多毛茸狀梢根,必茂成亂須狀,鬚根長10-20,直徑不及1mm,幼小者纖細如毛髮。表面灰褐色或灰黑色。質柔韌,不易折斷,易縱向撕裂,斷面淡黃棕色。氣清香,味淡。
以殘莖短、鬚根多而長、灰軒色、氣濃香者為佳。不帶殘莖者稱排草茸,質量最好。
【化學成份】葉含少量芹菜素(apigenin)及木犀草素(lute-olin)[1]等。
【性味】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化濕避濁;利水消腫。主治暑顯吐瀉;水腫;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煎當局洗浴或燒煙熏。
【各家論述】
1.《中國藥植志》:治虛弱。
2.《四川中藥志》:祛風濕,理氣,止氣痛,醒腦除煩,搽雀斑。
3.《廣西植物名錄》:益氣補虛,祛風活血。治虛弱,氣管炎,哮喘,月經不調,感冒咳嗽。
【臨床應用】治療水腫。取排草香根 1兩(去枝梗)加水1200ml,煎至300ml。 日服2次,每次150ml(兒童酌減)。觀察43例,服藥後 1-2天尿量迅速增加,4-5天一般水腫即基本消退。但對原發疾病仍須行病因治療及對症處理。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