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本品為五加科植物人參Panax ginseng C. A. Mey.的乾燥根。栽培者為「園參」,野生者為「山參」。多於秋季採挖,洗淨;園參經曬乾或烘乾,稱「生曬參」;山參經曬乾,稱「生曬山參」。
別名:人街,神草,鬼蓋,土精。
藥性類別:暫未分類 性味與歸經:甘、微苦,平。歸脾、肺、心經。 功能與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用法與用量:3~9g,另煎兌入湯劑服;野山參若研粉吞服,一次2g,一日2次。不宜與藜蘆同用。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密閉保存,防蛀。
臨床應用: 1.生脈散(《醫學啟源》)治氣陰兩傷證。肢體倦怠,氣短聲低,汗多懶言,或乾咳少痰,口乾舌燥,舌干紅少苔,脈微細弱或虛大而數。人參9g,麥冬9g,五味子6g,水煎服。 方中人參大補元氣,益肺生津,固脫止汗,為君藥。
2.八珍湯(《瑞竹堂經驗方》)治氣血兩虛證。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目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仲,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當歸30g,川芎30g,熟地黃30g,白芍葯30g,人參30g,甘草30g,茯苓30g,白朮30g。每服3錢,通口服。方中人參與熟地相配,甘溫益氣補血,為君藥。
3.四君子湯(《聖濟總錄》)治脾胃氣虛證。面色萎白,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人參9g,白朮9g,茯苓9g,甘草6g。每服2錢,通口服,不拘時候。方中人參甘溫益氣,健脾養胃,為君藥。
人參 《中國藥典》
【拼音名】 Ren Shēn
【來源】本品為五加科植物人參Panax ginseng C. A. Mey.的乾燥根。栽培者為「園參」,野生者為「山參」。多於秋季採挖,洗淨;園參經曬乾或烘乾,稱「生曬參」;山參經曬乾,稱「生曬山參」;經水燙,浸糖後乾燥,稱「白糖參」;蒸熟後曬乾或烘乾,稱「紅參」。
【性狀】
生曬參:主根呈紡錘形或圓柱形,長3~15cm,直徑1~2cm。表面灰黃色,上部或全體有疏淺斷續的粗橫紋及明顯的縱皺,下部有支根2~3條,並著生多數細長的鬚根,鬚根上常有不明顯的細小疣狀突起。根莖(蘆頭)長1~4cm,直徑0.3~1.5cm,多拘攣而彎曲,具不定根和稀疏的凹窩狀莖痕(蘆碗)。質較硬,斷面淡黃白色,顯粉性,形成層環紋棕黃色,皮部有黃棕色的點狀樹脂道及放射狀裂隙。香氣特異,味微苦、甘。
生曬山參:主根與根莖等長或較短,呈人字形、菱形或圓柱形,長2~10cm。表面灰黃色,具縱紋,上端有緊密而深陷的環狀橫紋,支根多為2條,鬚根細長,清晰不亂,有明顯的疣狀突起,習稱「珍珠疙瘩」。根莖細長,上部具密集的莖痕,不定根較粗,形似棗核。
【鑒別】
(1) 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細胞。皮層窄。韌皮部外側有裂隙,內側薄壁細胞排列較緊密,有樹脂道散在,內含黃色分泌物。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射線寬廣,導管單個散在或數個相聚,斷續排列成放射狀,導管旁偶有非木化的纖維。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
生曬參粉末淡黃白色。樹脂道碎片易見,含黃色塊狀分泌物。草酸鈣簇晶直徑20~68μm,稜角銳尖。木栓細胞類方形或多角形,壁薄,細波狀彎曲。網紋及梯紋導管直徑10~56μm。 澱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半圓形或不規則多角形,直徑4~20μm,臍點點狀或裂縫狀;復粒由2~6分粒組成。
(2) 取本品粉末1g,加氯仿40ml,加熱回流1小時,棄去氯仿液,藥渣揮干溶劑,加水0.5mkl拌勻濕潤後,加水飽和的正丁醇10ml,超聲處理30分鐘,吸取上清液,加3倍量氨試液,搖勻,放置分層,取上層液蒸乾,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人參對照藥材1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人參皂甙Rb<[1]>、Re、Rg<[1]>對照品 ,加甲醇製成每1ml各含2mg 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1~2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厚500μm)上,以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10℃以下放置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分別置日光及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分別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或螢光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日光下顯相同的三個紫紅色斑點,紫外光燈(365nm)下,顯相同的一個黃色和兩個橙色螢光斑點。
【炮製】 生曬參: 潤透,切薄片,乾燥。生曬山參: 用時粉碎或搗碎。白糖參:經水燙,浸糖後乾燥。紅參:蒸熟後曬乾或烘乾。
【性味】甘、微苦,平。
【歸經】歸脾、肺、心經。
【功能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用法用量】 3~9g,另煎兌入湯劑服;野山參若研粉吞服,一次2g,一日2次。
【注意】不宜與藜蘆同用。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密閉保存,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人參《全國中草藥彙編》
【拼音名】 Ren Shēn
【別名】棒錘、山參、園參、參葉
【來源】為五加科人參屬植物人參Panax ginseng C. A. Mey.[P. schin-seng Nees]的根,其葉也入藥,叫參葉。一般應采生長5年以上的。秋季採挖,特別是野山參,當果實成熟呈鮮紅色,較易發現,挖時盡可能連鬚根一起挖出,除淨泥土,曬個叫「生曬參」。經水燙,浸糖後乾燥的叫「白糖參」。蒸熟後曬乾或烘乾的叫「紅參」。
【源形態】
多年生宿根草本,高30~60厘米。主根肥厚,肉質,黃白色,圓柱形或紡錘形,下面稍有分枝;根狀莖(蘆頭)短,直立。莖直立,圓柱形,不分枝;一年生植株莖頂只有一葉,葉具三小葉,俗名「三花」;二年生莖仍只一葉,但具5小葉,叫「巴掌」;三年生者具有二個對生的5小葉的復葉,叫「二甲子」;四年生者增至3個輪生復葉,叫「燈檯子」;五年生者增至4個輪生復葉,叫「四匹葉」;六年生者莖頂有5個輪生復葉,叫「五匹葉」;復葉掌狀,小葉3~5片,中間3片近等大,有小葉柄;小葉片橢圓形或微呈倒卵形,長4~15厘米,寬2~6.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鋸齒,上面脈上散生少數剛毛,下面無毛,最下1對小葉甚小,無小葉柄。夏季開花,傘形花序單一頂生葉叢中,總花梗長達30厘米,每花序有4~40餘花,小花梗長約5毫米。苞片小,條狀披針形;萼鍾形,與子房癒合,裂片5,綠色;花瓣5,卵形,全緣,淡黃綠色;雄蕊5,花絲短;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上部分離,下部合生。漿果扁圓形,成熟時鮮紅色,內有兩粒半圓形種子。
人參野生者稱為「野山參」,栽培者稱「園參」,二者在藥材上的區別點如下:
野山參 根狀莖上部四面密生蘆碗,根狀莖下部具有較長園蘆。主根上端有細而深的密螺旋紋。中部及下部一般無紋。鬚根稀疏而長,不易折斷。其上有明顯疣狀突起。
園參 根狀莖一面或兩面生蘆碗,無園蘆。主根上端有粗橫紋,不呈螺旋狀,有時全體皆可見橫紋。鬚根如掃帚狀,較短而脆,其上有不很明顯的疣狀突起。
【生境分佈】生於山坡密林中,分佈於我國東北諸省。遼寧和吉林有大量栽培,近年來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湖北等省區也有種植。
【栽培】喜冷涼濕潤氣候,耐寒。喜斜射及漫射光,忌強光和高溫。對土壤選擇較嚴,適宜排水良好,富含腐植質的砂質壤土及壤土栽培。種子繁殖,分夏播、秋播和春播。夏播,7~8月果實成熟時,採下立即播種。秋播11月,春播在4月上、中旬。播前先整地作畦,高0.7~1尺,寬3.8~4尺,畦間作業道為6~8尺。採用撒播,每平方米1兩,播後,覆土1~1.5寸,經常保持土壤濕潤,約至5月上旬出苗。秋播和春播必須採用人工催芽。催芽方法是挖深5~6寸的坑,大小視種子多少而定,然後把砂與種子按1:1比例拌好,放入坑內,覆土2~3寸,經常保持土壤濕潤。約2個月後裂口,即可播種。第三年10月移栽,行株距6×3寸,覆土1.5~2寸。出苗前,應搭前簷高3~4尺、後簷高2~3尺棚遮蔭。生長期間有斑點病、疫病和炭疽病為害,可用波爾多液噴射防治。
【化學成分】根中含人參皂甙0.4%,少量揮發油。油中主要成份為人參烯(panacen,C15H24)0.072%。據報導從根中分離出皂甙類:人參皂甙A、B、C、D、E和F(panaxoside A、B、C、D、E、F)等。人參皂甙A(C42H72O14),為人參皂甙Rg1(ginsenoside Rg1)。人參皂甙B和C水解後產生人參三醇(panaxatriol)皂甙元,人參皂甙D、E和F水解後得20-表人參二醇(20-epiproto panaxo-diol)皂甙元。又自乙醚提取物的低沸點部分分離出β-欖香烯(β-elemene,C15H24)。高沸點部分分離出人參炔醇(panaxynol,C17H26O)。此外尚含有單糖類:葡萄糖、果糖、蔗醣,三種三糖:葡萄糖-果糖-果糖、三聚葡萄糖,葡萄糖-葡萄糖-果糖,人參酸(為軟脂酸、硬脂酸及亞油酸的混和物),多鍾維生素(B1、B2、菸酸、菸酰胺、泛酸),多種氨基酸、膽鹼、酶(麥芽糖酶、轉化酶、酯酶),精胺(s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