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山東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Ruǎn Ji Li
【別名】藜
【來源】
藥材基源:為藜科植物西伯利亞濱藜和中亞濱藜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triplex sibirica L.[Obione sibirica Fisch.]2.Atriplex.centralasiatica Iljin
采收和儲藏:秋季果實成熟後割取地上部分,曬乾,打下果實,去淨雜質。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等地。
2.分佈於華北、西北及吉林、遼寧。
資源分佈:1.一年生草本,高20~50cm。莖直立,鈍四稜形,通常自基部分枝,有白粉粒;枝斜升,有條紋。葉互生;葉柄長3~6mm;葉片卵狀三角形至菱狀卵形,長3~5cm,寬1.5~3cm,先端微鈍基部寬楔形,邊緣有疏鋸齒,近基部的1對齒較大,成裂片狀,下面灰白色,密生粉粒。團傘花序,幾遍佈葉腋;花單性;雄花花被片5,雄蕊5,花絲基部連合;雌花無花被,為2個合生苞片包圍;果期苞片膨大,木質,表面具多數不規則的刺狀突起,頂緣牙齒狀,基部楔形。胞果卵形或近圓形,果皮膜質,白色,與種子貼伏。種子直立,紅褐色或
【栽培】
1.生於鹽鹼灘、湖邊、河岸和固定沙丘上或見於草地和路邊。
2.生於戈壁、荒地、河岸和鹽鹼化土上。
【性狀】
性狀鑒別(1)中亞濱藜 胞果外被2片宿存苞片,直徑0.4-1.4cm,土黃色或淺綠色。苞片為扁平扇形,有3條放射狀隆起的主脈及網狀細脈,無棘狀突起,上部扇形,邊緣波狀或稍成5淺裂,基部漸細成短果柄。剝開兩苞片露出扁圓形胞果1枚,呈棕色,直徑約3mm。表面光滑,一側有喙狀突起。果皮與種皮均薄,剝開後呈淡黃色,富油質。氣微弱,味微酸鹹。
(2)西伯利亞濱藜 苞片基部具棘狀、軟棘狀或疣狀突起,但不刺手。(圖3)
【藥理作用】具抗病毒作用及抗血吸蟲作用[1]。
【性味】苦;性平
【歸經】肺;肝經
【功能主治】清肝明目;祛風止癢;活血消腫;通乳。主治目赤腫痛;頭痛;頭暈;咳逆;喉痺;風疹;皮膚癌癢;腫毒;乳汁不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煎水洗。
【各家論述】
1.《山東中草藥手冊》:散風,明目。治結合膜炎,風疹瘙癢。
2.《內蒙古中草藥》:清肝明目,祛風活血,消腫。治頭痛,皮膚瘙癢,腫毒,乳汁不通。
3.《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平肝明目。治惡血癥結,頭痛,咳逆,皮膚風癢,喉痺,瘡癢,腫毒。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