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食療本草》
【拼音名】Shǔ Jīnɡ
【別名】黍穰(《補缺肘後方》)。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黍的莖。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黍米條。
【性味】《綱目》:辛,熱,有小毒。
【功能主治】
治小便不利,水腫,妊娠尿血。
1《補缺肘後方》:中苦瓠毒,煮(黍穰)令濃,飲汁數升。
2《食療本草》:煮取汁浴之,去浮腫。又和小豆煮汁服之,下小便。
3《綱目》:丹黍根、莖煮汁服,利小便,止上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或燒存性研末。外用:煎水浸浴。
【附方】
1治通身水腫:以黍莖煮湯浴之』(《綱目》)
2治妊娠尿血:黍穰燒灰,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3治時氣熱病豌豆瘡:濃煮黍穰汁洗之。瘡若黑者,搗蒜封之。
4治瘡腫傷風、中水劇痛者:黍鑲燒煙,熏令汗出。(2方以下出《千金方》)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