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分類草藥性》
【拼音名】Shān Pi Pa
【別名】野枇杷(《民間常用草藥彙編》)。
【來源】為冬青科植物山枇杷的果實。夏,秋間採集。
【原形態】
常綠喬木或灌木,高3~6米。小枝黑褐色,當年的枝有稜角。葉互生,薄革質,倒卵狀橢圓形、長橢圓形至倒披針形,長7~12.6厘米,寬1.7~3.5厘米,邊緣有細鋸齒,先端銳尖,基部楔形;葉柄長6~12毫米。花白色,芳香,4數;雄花1~3朵成聚傘小花序,花冠輪狀;不孕雌蕊圓錐形,先端鈍形。雌花單1,花萼杯形,裂片卵狀三角形,先端鈍尖或圓形,長1毫米,有稀疏的硬毛;花瓣長橢圓狀卵形,長2毫米;不孕雄蕊較花冠為短;雌蕊與花冠等長,子房卵形,柱頭盤狀,4裂,冠形。果球形,柱頭宿存,成熟時紅色,直徑6毫米,有縱溝;分核4顆。花期春季。
【生境分佈】生於山區疏林陽處。分佈湖北、四川、雲南等地。
【功能主治】
1《分類草藥性》:治瘰疬癢子,風濕麻木。
2《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清肺,解熱,下乳。
【用法用量】內服:燉肉,7~10枚。
【摘錄】《*辭典》